早在1980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讚比亞總理卡翁達時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這就是說,在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時,要敢於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要敢於衝破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束縛,突破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預言和論述。可以說,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正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根據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和它的經濟運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得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結論,並指出未來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本特征。這一原理的科學性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得到了證實。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未來社會製度時,隻是指出了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規律和根本目標,至於它將采取怎樣的具體形式,經曆哪些中介和階段,會有怎樣的前進速度,則沒有也不可能加以係統論述。因為當時現實尚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而且在缺乏實際材料的條件下進行這樣的“設想”,必然會陷入主觀空想的陷阱。這些問題隻能留待後人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去解決。
如前所言,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起,經過150多年的社會變遷,特別是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的檢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社會主義設想的主要方麵被證明是正確的,對今天社會主義事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與此同時,他們構想的某些內容,也被證明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於是,這裏就有一個如何反複地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問題,就有了一個不斷地將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向前進的問題,就有一個不斷地提高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科學水平的問題。
回顧社會主義的曆史,總結很多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的問題往往都出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上。因此,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就反複地把“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鮮明地提到全黨麵前,領導全黨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更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各種製度、特征的內在聯係,指出了社會主義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價值,提供了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價值觀。具體地說:
首先,社會主義本質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成果。鄧小平從不拘泥於前人已有的結論,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經過長期的深邃思考,正確地揭示出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並以此為基石,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論,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的一種嶄新的理論形態。他的突出貢獻在於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實現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範疇,消除了以往離開生產力談論社會主義的偏頗。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發生了重大飛躍,為爭取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光輝前景提供了理論指導。
其次,社會主義本質論是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其他問題的理論支點。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論斷,廓清了在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問題上的種種困惑和疑慮,找到了理解發展社會主義所采取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思想鑰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為什麼采取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什麼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為什麼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什麼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等等,說到底,就是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黨製定和采取的一係政策都是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
第三,社會主義本質論是確立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深層理論依據。它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發展趨勢和發展目標,明確了“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深刻認識和自覺堅持這一觀點,我們就能從理論和實踐上牢固地樹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走向繁榮。
第四,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我們吸收和借鑒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符合社會化生產要求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據。鄧小平以廣闊的世界觀眼光看待社會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更具有時代特征。因此,社會主義必須同世界各國加強密切交往和聯係,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好經驗、好做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這正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
總之,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是我們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理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