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荷葉披披一浦涼,青蘆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
荷葉披披一浦涼,青蘆奕奕夜吟商——池塘裏荷葉隨風飄動,蘆葦在月下風中不時地發出瑟瑟的悲秋之音,池塘岸邊涼氣襲人。披披:隨風飄動的樣子。《楚辭·九歌·大司命》:“靈衣兮披披,玉佩兮陸離。”浦:水濱。青蘆:蘆葦。奕奕:憂愁悲傷的樣子。《詩經·小雅·弁》:“未見君子,憂心奕奕。”孔穎達疏:“奕奕,憂之狀。”商: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古人把五音與四季相配,商音配秋,所以用商指秋季。就音樂而言,商音淒厲,與秋天蕭瑟肅殺的景象相輝映。
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我有生以來對飄泊江湖的滋味最有體會,一到這淒清的秋季便會對故鄉產生不盡的思念。平生:有生以來;此生;這輩子。秋聲:秋季裏自然界特有的聲音。亦泛指秋天的各種象征。
這是一首秋季懷鄉之作。詩的前兩句寫秋景,“荷葉披披一浦涼”寫的是視覺上的荷葉和觸覺上的涼風;“青蘆奕奕夜吟商”則是用擬人的手法為青蘆灌以人的主觀感情,突出了它憂愁的樣子和秋風吹過蘆葦叢的聲音,簡短兩句描繪出清涼蕭瑟的秋夜之景,有景象,有聲音,有意境,真切傳神。“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乃是抒情之語,“江湖味”、“憶故鄉”直截了當地道出了對羈旅生活的厭倦、無奈和對久別的故鄉的懷念。末句中的“秋聲”是建立在首兩句寫景的基礎上的,所以不應單純地把它理解為秋天的各種聲響,“秋聲”在此至少應包含秋天的景象、秋天的涼爽和秋天的聲音,我們也可以不拘泥於此,而把它理解為詩人眼中所見的秋天的萬物,這樣更擴大了詩的意象,增加了詩的內涵。
其二
湖上風恬月澹時,臥看雲影入玻璃。
輕舟忽向窗邊過,搖動青蘆一兩枝。
湖上風恬月澹時,臥看雲影入玻璃——風靜月淡的夜晚,我在湖邊休息,欣賞著白雲倒映在澄靜湖麵上的影子。恬:恬靜;安靜;平和。澹:恬淡。玻璃:在古代為玉名,又稱之為水玉。在此比喻平靜澄澈的水麵。金人高士談《減字木蘭花》詞:“漲綠涵空,十頃玻璃四麵風。”
輕舟忽向窗邊過,搖動青蘆一兩枝——一葉小舟忽然駛過我的窗下,搖動了幾枝靜默的蘆葦。青蘆:蘆葦。
這首詩描寫的是西湖夜景,一派恬淡寧靜。“湖上風恬月澹時,臥看雲影入玻璃”寫風寫月,寫雲寫湖,空靈渾成,“臥看”一詞顯示了詩人的舒適的心情和悠閑的狀態。“輕舟忽向窗邊過,搖動青蘆一兩枝”以動寫靜,以有寫無,完全脫現了夜晚的靜和從容的心。
其四
處處虛堂望眼寬,荷花荷葉過闌幹。
遊人去後無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處處虛堂望眼寬,荷花荷葉過闌幹——到處都是空蕩蕩的高堂,所以視野開闊了,一望無際,湖麵上千頃的荷花荷葉一直伸過了亭台的闌幹。虛堂:高堂。
遊人去後無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遊人散去,喧鬧的歌鼓聲隨著消失了,在夜晚的寒冷中隻剩下白水青山依然在此。
這首詩描寫的是傍晚遊人散去後的荷塘景色。“處處虛堂望眼寬”,遊人散後,放眼望去,亭台樓閣,空空蕩蕩;“荷花荷葉過闌幹”是“望眼”所見的景色,寫荷花盛開之狀;“遊人去後無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一派寂靜,寒意襲人。
其九
苑牆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
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苑牆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曲曲折折的苑牆之下柳樹幽暗,山空人靜的黑夜之中隻有一燈閃爍。苑牆:園林的花牆。冥冥:昏暗陰晦的樣子。朱熹集傳:“冥冥,昏晦也。”
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茂密的荷葉像連成一片無邊的雲彩,不斷地飄出陣陣清香,忽然一隻小船駛入這飄香幽靜的荷塘之中。搖曳:搖蕩,表現優遊自得的樣子。西陵:即西陵橋,又名西泠橋。在〔卜算子〕(月上海雲沉)中薑夔自注:“西泠橋在孤山之西。”
這首詩也是寫的西湖夜景,與第四首有異曲同工之處,描繪了深夜中西湖的幽靜之美。“苑牆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營造了一派寂靜的氛圍,用“有”“一燈”襯托出山的“空”、“靜”。“荷葉似雲香不斷”從視覺和嗅覺兩方麵寫出了荷葉的美和荷花的香,把荷塘之景描繪成空靈省淨的人間仙境,這時一隻小船劃入,打破了荷塘的沉默,帶入了人跡的活躍,使荷塘更加富有生氣和人性,更加貼近生活。
其十一
臥榻看山綠漲天,角門長泊釣魚船。
而今漸欲拋塵事,未了菟裘一悵然。
臥榻看山綠漲天,角門長泊釣魚船——靠在榻板之上遠望與天相接的翠綠山巒,角門外岸邊總有釣魚船停靠著。榻:坐臥用具。角門:正門之外的小側門。
而今漸欲拋塵事,未了菟裘一悵然——現在我想拋開一切凡塵俗世,隱身遠遁,卻找不到一個可以終老的安身之所,隻能在這裏惆悵。未了:沒有完成,沒有實現;沒有結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秋歌十三》:“寒衣尚未了,郎喚儂底為?”在這裏“未了”指沒有找到。菟(tú)裘:古代地名。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春秋時期,魯惠公去世後由魯隱公繼位,十一年後,隱公準備讓位給魯桓公,而大夫羽父則要求他殺了桓公。隱公卻說:“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據《左傳·隱公十一年》)後來便用菟裘代稱告老退隱的居處。宋代詩人陸遊《暮秋遣興》詩中有言:“買屋數間聊作戲,豈知真用作菟裘。”元代的耶律楚材《過燕京和陳秀玉韻》詩之四有:“自料荒疏成棄物,菟裘歸計乞封留。”成語“菟裘歸計”亦出於此。
這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詩人徜徉於湖光山色之中,為眼前的美景所迷醉,由岸邊停泊的釣魚船想到了自己飄泊的身世,引發了退隱之感,可是天大地大,卻沒有可以終老的容身之所。詩中抒發了前路迷茫、無處安身立命的惆悵之感。
其十四
指點移舟著柳堤,美人相顧複相攜。
上橋更覺秋香重,花在西陵小苑西。
指點移舟著柳堤,美人相顧複相攜——把小船停靠在長滿柳樹的堤岸之上,同行的歌女嬉笑著攜手登上小橋。著:靠近。美人:同遊的歌女。攜:攙扶;挽。
上橋更覺秋香重,花在西陵小苑西——小橋之上,美人攜手,隻覺香氣更加濃重,而繁花卻在西陵小苑之西。
這是一首記遊詩。秋高氣爽,詩人和友人歌女們泛舟於西湖之上欣賞美景,舍舟登橋,到西陵小苑尋賞秋花,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指點移舟著柳堤”一方麵指明了行程,另一方麵“移舟”“柳堤”暗示了閑適的心情和美麗宜人的風景;“美人相顧複相攜”描繪了熙攘登橋的熱鬧、歡快的場麵;“上橋更覺秋香重,花在西陵小苑西”既以花寫人又以花襯人,人的美麗幽香和花的嬌豔芬芳相映襯而渾融,分不清是花香還是人香。
平甫見招不欲往(二首)
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薑夔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的朋友張鑒(字平甫)邀他去喝酒,夔沒有興致,便寫了這兩首詩答謝朋友盛情。
其一
老去無心聽管弦,病來杯酒不相便。
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
老去無心聽管弦,病來杯酒不相便——我已經上了年紀,無心再享受歌舞歡笑的生活了,最近身體欠佳,也不能飲酒了。管弦:管樂器與弦樂器的並稱。亦泛指樂器。
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人生難得遇見這樣涼爽宜人的雨,就讓我在家裏悠閑地睡覺吧。秋前雨:夏末的雨。乞:請求;祈求。虛堂:高堂。
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薑夔大約四十六歲左右,可是他在這裏卻說“老去無心聽管弦,病來杯酒不相便”,表現出一種老態龍鍾的樣子,人未老而心衰力竭。後兩句說要趁著雨天在家裏安靜地睡覺,流露了蕭索倦怠的心情,凝重而深遠。
其二
樓閣萬重秋雨裏,峰巒四合暮潮邊。
鳳城今夕涼如水,多少人家試管弦。
樓閣萬重秋雨裏,峰巒四合暮潮邊——秋雨之中,樓閣重重,迷蒙的山巒環繞著澎湃的晚潮。
鳳城今夕涼如水,多少人家試管弦——夜晚中的臨安清涼如水,家家戶戶都在歌舞歡唱。鳳城:京城。在此指南宋京城臨安。試管弦:指吹彈演奏樂曲。
此詩首兩句寫景,“樓閣萬重秋雨裏,峰巒四合暮潮邊”描寫了樓閣、秋雨、峰巒、暮潮,一派秋日傍晚涼爽的景象。“鳳城今夕涼如水”從表麵上看是緊承上句的,寫的是涼夜,但是從下一句“多少人家試管弦”可以看出,“涼如水”不但是寫夜晚,更是詩人心境的描述。後兩句,一句正襯內心的淒涼,一句反襯內心的孤獨,把詩人的孤獨寂寥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之給人悲苦難抑之感。
三高祠
江蘇吳淞江上有三高祠,供奉吳越範蠡、晉代張翰、唐代陸龜蒙。範成大有《三高祠記》。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薑夔遊蘇州三高祠,作此詩,從三位先賢的角度闡釋自己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想。
越國霸來頭已白,洛京歸後夢猶驚。
沉思隻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越國霸來頭已白,洛京歸後夢猶驚——範蠡霸越之後退隱江湖已是滿頭白發;張翰雖離開洛陽,幸免於難,但午夜夢回仍心有餘悸。越國霸來頭已白:春秋時越國為吳國所敗,越王勾踐在大夫範蠡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十年後終於滅吳,成為一方霸主。之後勾踐猜忌重臣,範蠡不得不引退江湖。洛京歸後夢猶驚:晉代齊王司馬冏當政時,張翰到洛陽任大司馬東曹掾,後知司馬冏將敗,又見秋風起而思吳中鱸魚膾,遂命駕而歸,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洛京,洛陽。
沉思隻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想想倒不如像陸龜蒙那樣,散發江湖,布衣終身。天隨子:晚唐詩人陸龜蒙自號天隨子,辭官後隱居鬆江浦裏。天隨詩多以避世心態寫閑散隱逸之作,抒淡泊情思,詩境閑適。蓑笠寒江:唐代柳宗元《江雪》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篇吊古抒懷之作。前兩句采用對偶手法,一句寫越大夫範蠡,一句寫晉代大將張翰,實為絕工之對。薑夔在《白石道人詩說》中這樣寫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花必用柳對,是兒曹語。若其不切,亦病也。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說理要簡切,說事要圓活,說景要微妙。”此詩的前兩句就是用事與對偶的完美的結合。“越國霸來頭已白,洛京歸後夢猶驚”,在看似無心的流水對中融入了範蠡霸越、引退江湖、張翰歸洛、司馬被殺四個曆史事件,時空跳躍性巨大,極富張力。此外,薑夔對這些故事反其意而用之,兩句詩提到了三高祠中的兩位先人,而用“隻羨”一詞便全部給予否定,同時引入了第三位先賢——陸龜蒙,表達了自己向往蓑笠寒江、散發江湖的生活態度。全詩雖讚揚了天隨無心仕進、淡泊隱逸的情懷,表明了詩人恬淡省淨的內心,但薑夔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出世之人,他真正所向往的、他一生追求的,其實是範蠡式的功成身退的人生,這一思想特點在他的詩詞中都有反映。他引退江湖的思想實際上是無奈之極的表現,是長期被排斥在仕途大門之外的自我解脫的方式,這一點由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上書《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一事可知。所以我們隻能說薑夔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假隱士,而不是超脫的出世人。
過垂虹
垂虹橋,北宋建,在今江蘇吳江縣境內。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冬,薑夔到蘇州石湖拜見範成大,為其作了《暗香》和《疏影》,範成大十分喜歡,並以歌妓小紅相贈。薑夔攜小紅乘舟回湖州時路經垂虹橋,作此詩。此事在陸友仁《硯北雜誌》中有記載。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自己創作的新詞音調最為柔美,小紅輕輕地為我唱歌,我為她吹簫伴奏。韻最嬌:音調最為柔美。
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一曲完畢,我們已經過了鬆陵的一段水路,回首望去,我們剛剛劃過的十四座石橋正在煙波浩渺之處。鬆陵:即鬆江。《吳地記》:“鬆江一名鬆陵,一名笠澤,一名吳淞江……”
此作格調自然高妙,凸現出意境的清幽淡雅和詩人情懷的寧靜閑適。“自作新詞韻最嬌”既寫出了薑夔的自得之情,也從側麵暗示了小紅歌聲的婉轉悠揚。薑夔在著名詩人範成大處以詞得贈美人,自是千古佳話,這既向世人證明了他自身的詩賦曲樂的水平又同時有美眷相陪,得意之情可想而知。這時能寫出“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這樣的詩句來可謂人之常情,是內心真實的寫照。“小紅低唱我吹簫”既是對一個特定場景的描寫,也可以算是對白石詩曲一生的概括,他終生都伴隨著對情人真摯的愛,同時把全部的生命寄予對詩歌的熱愛和詞曲的創作之中,“小紅低唱我吹簫”既是他的向往也是現實。“曲終過盡鬆陵路”說明了詩人完全沉浸在音樂的天堂中,不覺時間飛快,路程遙遠。薑夔用語主張含蓄蘊藉,他在《白石道人詩說》中說“小詩精深,短章蘊藉”,“語貴含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此詩的最後一句“回首煙波十四橋”即是含蓄蘊藉之筆。“回首煙波”借浩渺迷蒙之景抒優遊不迫之情,脫現出清空悠遠的詩境,耐人尋味。
過德清
此詩的創作年月已無可考。《讀史方輿紀要》:“德清……本烏程縣地。晉以後為武康縣之東境。唐天授二年,析置武源縣,屬湖州。景雲二年,改名臨溪。天寶初,又改今名。”德清即今浙江德清縣,在湖州與杭州之間,有水路相通,薑夔大約在三十三歲後寓居湖州時常往來其間。
木末誰家縹緲亭,畫堂臨水更虛明。
經過此處無相識,塔下秋雲為我生。
木末誰家縹緲亭,畫堂臨水更虛明——在遠處樹梢之後隱隱約約的是誰家的亭台呢?華麗的畫堂倒映在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清澈。木末:樹梢。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畫堂:華麗的廳堂。虛明:空明;清澈而明亮。蘇軾《碧落洞》詩有:“幽龕入窈窕,別戶穿虛明。”
經過此處無相識,塔下秋雲為我生——在這裏我是孤獨寂寞的,沒有人與我相識,隻有塔下的秋雲與我相伴。塔下秋雲為我生:似化用黃庭堅《汴岸置酒贈黃十七》詩:“黃流不解浣明月,碧樹為我生秋涼。”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寫的是行舟的寂寞。詩的前兩句寫景——在重疊的高大樹木的後麵是一個隱隱約約的亭台——營造了神秘空靜的氣氛,下一句“畫堂臨水更虛明”緊承上一句的意境,寫得清虛而渾化,畫堂因為有水而更空明,水因為有畫堂的照映而更富有靈氣。前兩句詩著重營造的是空靈清虛的意境,暗示了詩人心情的孤獨寂寞。“經過此處無相識”由景轉向人,寫出了自己的形單影隻、無依無靠,最後“塔下秋雲為我生”是詩人自我安慰的一種解脫,將秋雲化為自己的伴侶也體現了薑夔心中的一分曠達之情。此詩意境渾化空靈,很有禪宗意味。
項裏苔梅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薑夔客居浙江紹興,這裏既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又盛產苔梅。薑夔得苔梅一株,見其風姿獨特,乃作七言絕句。項裏:項羽的故鄉。裏,指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楊梅:常綠喬木,球形核果,酸甜可食。苔梅:梅的一種。範成大《梅譜》雲:(苔梅)古梅會稽最多,四明、吳興亦間有之。其枝樛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又有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初謂古木久曆風日致然,詳考會稽所產,雖小株亦有苔痕,蓋別是一種,非必古木。王性之:王,字性之,北宋末名士,汝陰人,王莘之子,著有《默記》、《揮塵錄》、《玉照新誌》。
項裏,項王之裏也,在山陰西南二十餘裏。地多楊梅、苔梅,皆妙天下。王性之賦項裏楊梅雲:“隻今枝頭萬顆紅,猶似鹹陽三月火。”予近得苔梅一株,古怪特甚,為作七言。
舊國婆娑幾樹梅,將軍逐鹿未歸來。
江東父老空相憶,枝上年年長綠苔。
舊國婆娑幾樹梅,將軍逐鹿未歸來——項王的故鄉仍舊苔梅婆娑,而他自從離開家鄉逐鹿中原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舊國:故鄉。這裏指項羽的故鄉。婆娑:形容姿態優美動人。將軍:指項羽。逐鹿:《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此處以鹿喻帝位。以後便以“逐鹿”借指爭奪政權。
江東父老空相憶,枝上年年長綠苔——江東父老徒然懷念項羽,可他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家鄉了,隻剩下苔梅依舊一年年地生長著綠苔。江東父老:《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江東,泛指長江以南江浙的部分地區。
這是一首詠物懷古之作。前兩句借用苔梅婆娑的美妙姿態寫出了項王家鄉的美好,反襯出他一去不回的悲哀;後兩句則用苔梅的“枝上年年長綠苔”寫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全詩以苔梅起筆,又以苔梅收尾,中間充斥著項王的遠逝和江東父老對他的思念,即物興感,靈動飛揚,遺恨無涯。
雪中六解
“六解”即六章;六首,《古今樂錄》載:“傖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此組詩同《昔遊詩》一樣,是以回憶的手法來記述曾經在雪中遊曆的情景,歌詠江南雪景,陳思《白石道人年譜》中說:“……而三十年之遊蹤,皆以雪顯。與《昔遊詩》同一章法。”
其二
黃鶴磯邊晚渡時,柳花風急片帆飛。
一聲長笛魚龍舞,白浪如山不肯歸。
黃鶴磯邊晚渡時,柳花風急片帆飛——我乘坐的小船在雪花紛飛的傍晚駛過黃鶴磯,疾風夾著雪花把船吹得飛快。黃鶴磯(jī):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薑夔離漢陽前往浙江湖州,途經武昌,為慶賀武昌安遠樓落成曾作〔翠樓吟〕一首,而此安遠樓便位於武昌西南黃鶴磯上,是為慶祝抗金勝利而建的。薑虯綠《白石道人詩詞年譜》曰:“《雪中六解》‘黃鶴磯邊晚渡時’,指此。”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柳花:指白雪。《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片帆:指小船。
一聲長笛魚龍舞,白浪如山不肯歸——我在船上吹一聲長笛,天上水中便魚龍翻舞,掀起漫天白浪,難以行船。一聲長笛魚龍舞:化用《文選》馬季長《長笛賦》:“魚鱉禽獸聞之者,莫不張耳鹿駭,熊經鳥申,鴟視狼顧,拊噪踴躍。”白浪如山:化用李白《橫江詞》:“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這首詩在我們麵前呈現了一片水中魚躍、漫天飛雪的江南夜雪之景,壯麗而充滿了生機。“黃鶴磯邊晚渡時,柳花風急片帆飛”記述了在夜晚、大風、大雪中行船;“一聲長笛魚龍舞,白浪如山不肯歸”用魚龍飛舞、白浪如山的磅礴氣象一方麵寫出了雪勢的大、猛,另一方麵也兼有抒懷之意,展現了遠大的抱負、博大的胸襟和從容不迫的態度。
其三
萬馬行空轉屋簷,高寒屢索酒杯添。
故人家住吳山上,借得西湖自卷簾。
萬馬行空轉屋簷,高寒屢索酒杯添——漫天飛舞的雪花縈繞在屋簷之上,吳山上的天氣更加寒冷,我們屢屢斟酒添杯,抵抗寒氣。萬馬行空:形容雪花漫天飛舞。高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索:索取。
故人家住吳山上,借得西湖自卷簾——我的老朋友在吳山之上的家中可以鳥瞰西湖全景,隻要卷起珠簾便仿佛是把西湖借到自己家裏來了。吳山:在杭州西湖東南,是南宋的繁華之地。借得西湖自卷簾:初唐王勃《滕王閣序》有:“珠簾暮卷西山雨。”
這首詩是從屋內的角度寫雪景的,而且是鳥瞰之勢,別有一番韻味。“萬馬行空轉屋簷,高寒屢索酒杯添”把屋外寒冷的風雪和屋內溫暖的烈酒相比,突出了詩人對生活的享受和怡然自得的心情;其中的“萬馬行空”很有李白的風格和氣魄。“故人家住吳山上”緊承上一句的“高寒”,“借得西湖自卷簾”寫的是在高處的窗口俯視西湖美景的優勢,人與自然相渾融,充滿了江湖隱士的生活情趣,令人神往。
其五
萬壑千岩一樣寒,城中別有玉龍蟠。
舊人乘興扁舟處,今日詩仙戴笠看。
萬壑千岩一樣寒,城中別有玉龍蟠——紹興的峰巒山穀一派寒冷景象,臥龍山像一條白色的玉龍盤踞在城內。萬壑千岩:形容浙江紹興的地理風貌,峰巒、山穀極多。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城中:紹興城內。玉龍:指臥龍山。越大夫文種助越王滅吳後沒有聽範蠡的規勸及時退隱而終被越王所殺,葬於臥龍山,臥龍山舊名種山。《寶慶會稽續誌》:“按元微之《州宅》詩序:州之子城,因種山之勢,盤繞回抱,若臥龍形,故取以為名。”蟠(pán):盤曲;盤踞。
舊人乘興扁舟處,今日詩仙戴笠看——曾經有王子猷乘興弄扁舟,而今有我這個詩人戴著鬥笠在這裏看雪。舊人乘興扁舟處:此句運用典故。《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仙:薑夔自稱。笠:鬥笠,類似於帽子。用竹篾、棕皮或箬葉等編成,用於遮陽、遮雨等。《世說新語·言語》“謝靈運好戴曲柄笠,孔隱士謂曰:‘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蓋之貌?’謝答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
夏承燾《薑白石係年》據“萬壑千岩一樣寒,城中別有玉龍蟠”認為此詩應作於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薑夔寓居浙江紹興期間,此依夏承燾先生一說。這首詩描寫的是紹興玉龍山的雪景。“萬壑千岩一樣寒,城中別有玉龍蟠”描寫了一派銀裝素裹、盤踞如龍的臥龍山景象,不直接言雪卻寫出了雪中山的冷峭和晶瑩,不寫自己卻道出了心中的清高孤傲;下麵便由記景轉向寫人,“舊人乘興扁舟處,今日詩仙戴笠看”,詩人以王子猷自比,顯示了自己乘興的雅致,又使用了謝靈運的形象表現了自己如白雪一樣晶瑩潔淨、高雅淒冷的清空之心。全詩自然渾成,空靈蘊藉,在省淨高潔之處顯示了薑夔創作的主體風格。
送範仲訥往合肥三首
據夏承燾先生考,薑夔有情人在合肥。宋光宗紹熙初年,薑夔流寓合肥,紹熙二年(1191)夔到此找尋情人而不得,此後其詩詞中再無前往合肥蹤跡。此詩無甲子,陳思《白石道人年譜》謂其創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尚待考證。範仲訥,其人不詳,隻是由詩中可知他是薑夔的鄰居。
其一
壯誌隻便鞍馬上,客夢長在江淮間。
誰能辛苦運河裏,夜與商人爭往還。
壯誌隻便鞍馬上,客夢長在江淮間——我本來是壯誌淩雲的,想建立一番功業,可現在卻飄泊於江淮之間,作客他鄉。江淮:泛指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地區。
誰能辛苦運河裏,夜與商人爭往還——有誰能像我一樣整天奔波在運河之中,日夜與商人為伴。運河:指京杭大運河。
薑夔一生過著飄泊遊蕩的生活,往來於江淮吳越之間,舟車勞頓,客夢難眠。此詩就是薑夔對自己人生的宏觀描寫。“壯誌隻便鞍馬上,客夢長在江淮間”是兩個形成鮮明對比的句子,自身本來的宏圖大誌化為今天的飄泊江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仿佛是命運跟白石開了個莫大的玩笑,對他的身心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折磨。後兩句采用了一個場景的描寫:與商人在運河之中爭相渡船,極具畫麵感和真實效果。古代分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最為低下,而在我國古代人民心中向來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所以詩人再次把自己放到商人的生活之中,表達了自身境遇的淒慘、懷才不遇的苦悶,以此引發了下一首對往日鄰裏生活的懷念。
其二
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裏相過不寂寥。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
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裏相過不寂寥——我曾經在合肥城南的赤闌橋居住,鄰居之間互相往來,使我不會感到寂寞孤獨。赤闌橋:薑夔在[淡黃柳]詞序中說:“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你回到合肥之時想必已經進入深秋了吧,夾道的柳樹大概已經在瑟瑟的秋風中凋零了。蕭蕭:形容稀疏的樣子。唐人牟融《遊報本寺》詩:“茶煙嫋嫋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這裏指柳枝凋零、稀疏的樣子。合肥街巷多柳樹。
這雖是一篇送別之作,但並沒有對送別的場麵和離別之情進行正麵的描寫,而是先回憶往日鄰裏和睦往來的歡樂生活,表現了對曾經閑適、和諧生活的向往,與上一首在感情和內容上形成轉折,也可以說是在上一首的極度悲傷之時想起了曾經的美好時光,這是符合人的心理變化的。接著“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設想範仲訥到達合肥時的時令節氣和相應的蕭條景象,既表現了對合肥的懷念,也流露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其三
小簾燈火屢題詩,回首青山失後期。
未老劉郎定重到,煩君說與故人知。
小簾燈火屢題詩,回首青山失後期——當年我在窗下多次題詩送給情人,現在回想當初向她許下的攜手青山的承諾,不知已失約多少年了。青山:指隱居之處。唐代詩人賈島有《答王建秘書》詩:“白發無心鑷,青山去意多。”
未老劉郎定重到,煩君說與故人知——如果你見到她,請替我轉告,我一定會再回合肥的。未老劉郎: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薑夔離開合肥之時曾作[點降唇](金穀人歸)一首,寫到“月落潮生,掇送劉郎老”,劉郎指劉禹錫,他的《再遊玄都觀》詩中有一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此時距前一次到玄都觀已隔十四年。
此詩寫的是詩人在範仲訥臨行前的囑托。薑夔有情人在合肥,他也曾多次寓居合肥,度過了一段美好而歡樂的時光。在薑夔的作品中,詞曲裏懷念合肥情人的篇章較多,但大多並不直接言明,而像此詩這樣在詩中明明白白地寫出懷念合肥情人的實屬罕見。縱觀這組詩,饒有趣味,第一首寫宏圖大誌、壯誌難酬;第二首寫鄰裏情深、送別友人;第三首則是寫小簾題詩、兒女情長,三首排列,款款道來,的的確確是送別的喃喃之語。
下菰城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薑夔同俞灝、張鑒、葛天民從浙江武康乘舟赴無錫,途經下菰城,見風景怡人,乃作此詩。《太平寰宇記·湖州》:“廢菰城縣在(湖)州南二十五裏。”
人家多在竹籬中,楊柳疏疏尚帶風。
記得下菰城下路,白雲依舊兩三峰。
人家多在竹籬中,楊柳疏疏尚帶風——整齊的竹籬笆環繞著鄉村小舍,楊柳樹垂下稀疏的枝條隨風舞動。疏疏:形容稀疏的樣子。
記得下菰城下路,白雲依舊兩三峰——下菰城下風景依舊那麼秀麗迷人,朵朵白雲環繞著青翠的山峰。下菰城: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南,即烏程鎮。
薑夔途經下菰城,這裏鄉村的風景淡雅清醇:竹籬、人家、楊柳、清風、白雲、青山,一景一物都充滿了詩情畫意,一景一物都觸動著詩人敏感的詩興。白石以熱情洋溢、飛揚靈動的七絕筆調寫秀逸清暢之言,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蕭山
此詩是薑夔在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由杭州前往紹興,路經蕭山時所作。《讀史方輿紀要》載:“蕭山縣治西一裏。唐以此山名縣,一名西山。又城山,在縣西九裏。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亦謂之越王城。山半有洗馬池,產嘉魚。其前兩峰對峙,謂之馬門。相傳吳王闔閭侵越,勾踐保此以拒吳。又冠山,在縣西十七裏,山形如冠。又西三裏為連山,長岡九裏。舊《經》: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今山下有石柱數十,沿列江際。”
歸心已逐晚雲輕,又見越中長短亭。
十裏水邊山下路,桃花無數麥青青。
歸心已逐晚雲輕,又見越中長短亭——還沒有到紹興,可我的心已像歸山的晚雲一樣早已飛向了故裏。紹興城外的長亭短亭又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這情景是多麼熟悉啊。越中:指浙江紹興一帶。長短亭:古代的驛亭,供人行旅休息或餞別,有“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之說。唐代詩人李白《菩薩蠻》有:“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十裏水邊山下路,桃花無數麥青青——綠水環繞著青山,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隨水而行,放眼望去到處是盛開的桃花和青蔥的麥田。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之作。詩人將回到久別的的紹興,往日的歡樂時光和紹興的山水美景、風土人情一一呈現在腦海之中,暢快之情難以抑製。首句“歸心已逐晚雲輕”寫出了回歸的快樂,與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在抒情方麵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三句全是寫景之詞,並無半點兒流露心情之語,而我們卻能從這美景的字裏行間窺視出詩人對紹興的熱愛和久別重逢的喜悅。這裏的長亭短亭、青山綠水、桃花麥田,既可以看作是詩人眼前實實在在之所見,也可以認為是他心中真切刻骨之所憶、所想,總而言之,既是美景培養、引發了真情,也是心中的真情點染了眼中的美景。
戊午春帖子
此詩作於慶元四年戊午(1198)正月。帖子即帖子詞,宋代蘇軾《次韻秦少遊元旦立春》:“好遣秦郎供帖子,盡驅春色入毫端。”並自注:“立春,翰林學士供詩帖子。”孫玄常先生《薑白石詩集箋注》中《除夜自石湖歸苕溪》的“自琢春詞剪燭看”句注有:“按宋時凡新春、端午等節,翰林例撰帖子詞以進……然帖子詞未必皆奉旨所撰……白石有《戊午春帖子》,見後,亦非奉旨撰,蓋當時風氣如此。”
晴窗日日擬雕蟲,惆悵明時不易逢。
二十五弦人不識,淡黃楊柳舞春風。
晴窗日日擬雕蟲,惆悵明時不易逢——我日日在明亮的窗前沉溺於詩詞曲賦的創作,基為難於遇到政治清明的時代而傷感。晴窗:明亮幾淨的窗戶。擬:起草;寫作。雕蟲:即“雕蟲篆刻”。蟲書和刻符原本都指的是一種字體,後以“雕蟲篆刻”喻指微不足道的小技藝或詞賦文章。這裏指自己寫作的詩文辭賦,此為詩人自謙的一種說法。惆悵:傷感,失意。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三國時期曹植有《求自試表》,雲:“誌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逢:碰到;遇見;趕上。
二十五弦人不識,淡黃楊柳舞春風——雖然沒有人賞識我的上書、發現我的才華,但我可以在這裏欣賞春風中翩翩起舞的淡黃楊柳。二十五弦:古代的一種有二十五根弦的琴瑟。《漢書·郊祀誌上》:“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裏用二十五弦代指詩人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上書的《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
這首詩所抒發的是不遇之懷。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薑夔向朝廷上書《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建議治理國樂,但因權臣妒才而未被重視,此詩便是在這件事之後所作,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和生不逢時的感慨。“晴窗日日擬雕蟲”用“日日”來寫勤奮和刻苦,同時為下文的“人不識”埋下伏筆,暗示出自己的作品並不是無能之作;“惆悵明時不易逢”正麵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朝廷的極度不滿;“二十五弦人不識,淡黃楊柳舞春風”流露的是詩人一種曠達的、自娛自樂、隨遇而安的情懷。
觀燈口號(十首選九)
詩無甲子,孫玄常《薑白石詩集箋注》雲:“陳思《白石年譜》,《燈詞》詩亦係於是年(慶元三年,即1197年)。按白石有《觀燈口號》十首,列《詩集》,又有《燈詞》四首、《春詞》二首,並列《集外》,多見於《武林舊事》,或非一歲所作。蓋白石自慶元三年後,雖有浙東、鬆江、金陵之遊,而寓杭為久,故未必一時所作。”
其一
世間形象盡成燈,烘火旋紗巧思生。
列肆又多看不遍,遊人一一把燈行。
世間形象盡成燈,烘火旋紗巧思生——人們模仿世間的各種形象做成了千萬種燈籠,走馬燈最是心思巧妙。烘火旋紗:指走馬燈,一種供玩賞的花燈。走馬燈的外圍有人、馬等像,中間有一轉輪,輪下有蠟燭產生熱氣,使空氣對流,從而促使轉輪轉動,同時也帶動圖像旋轉。
列肆又多看不遍,遊人一一把燈行——男女老少提著燈籠在街上遊玩,街道上排列的商鋪繁多,讓人們看得眼花繚亂。列肆:指街道兩邊成列的商鋪。把:提著;拿著。
我國自唐代以來就有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南宋杭州燈火尤為鼎盛,這在周密《武林舊事·元夕》中有詳細的描述。薑夔這組詩就描寫了杭州燈節期間的紛繁熱鬧和風俗習慣。此是第一首,表象上寫的是花燈品種繁多,巧用心思,人們應接不暇。但實際上“世間形象盡成燈”還有另一層涵義,即眼前的萬事萬物在這輝煌熱鬧的夜晚都是賞不盡的美景,都是像花燈一樣令人眼花繚亂、悅人耳目的,至少在詩人眼中這些都是寫不盡、畫不盡的。接下來的“列肆又多看不遍”更明了地闡述了這一層意思,“看不遍”的不僅是列肆,還有各種各樣的燈、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世間景象。這種紛繁熱鬧的氛圍也是組詩的主旋律,十首組合起來仿佛是臨安城的一幅綿延繁華的盛世畫卷。
其二
市樓歌吹太喧嘩,燈若連珠照萬家。
太守令嚴君莫舞,遊人空帶玉梅花。
市樓歌吹太喧嘩,燈若連珠照萬家——街道樓閣上,人們歡樂地歌唱吹奏,好不熱鬧。遠遠望去,美麗的花燈連成片,照得花市仿如白晝。歌吹:歌唱聲和樂器演奏聲。連珠:指連成串的珠子,又用來比喻連續不斷。
太守令嚴君莫舞,遊人空帶玉梅花——太守禁止遊人在大街上舞蹈,這可白白辜負了他們美麗的裝扮。太守:官名。宋代的“太守”是知州、知府的別稱。玉梅花:頭上的飾物。元·張伯雨〔追和周文璞浪淘沙〕:“挑下杖頭錢,取此高眠。玉梅金縷孟家蟬。說著錢塘都是夢,懶問遊船。”
從這首詩開始,詩人分別選取了九個角度,從不同側麵,全方位地描繪了如燈一樣絢麗多彩的“世間形象”,其中有人物、有事物、有視覺、有聽覺、有整體的場景、有細節的聚焦,其描寫手法也如燈一樣千姿百態。這是組詩的第二首,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麵描寫了燈市整體的繁華熱鬧的場麵,是對燈市第一印象的概括,塑造了燈火達旦、歌舞升平的南宋都城的形象。
其三
遊人總戴孟家蟬,爭托星萬眼圓。
鬧裏傳呼大官過,後車多少盡嬋娟。
遊人總戴孟家蟬,爭托星毬萬眼圓——遊人裝扮入時,穿著孟家蟬的衣飾來逛花燈。孟家蟬:宋代服飾的一種。宋人朱的《萍洲可談》載:“(哲宗)時,孟氏皇後,京師衣飾畫作雙蟬,目為孟家蟬。”星毬:繡球燈。萬眼圓:指萬眼燈,紗燈的一種,又叫“萬眼羅”,古代南方江浙地區過節時多張掛此燈。宋代詩人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萬窗花眼密,千隙玉虹明。”其自注雲:“萬眼燈,以碎羅紅白相間砌成,功夫妙天下,多至萬眼。”
鬧裏傳呼大官過,後車多少盡嬋娟——喧鬧之中,聽到開道的呼聲,有大官正從這裏經過,車後跟隨著許多美麗如仙的女子。嬋娟:借指美人。唐人方幹有《贈趙崇侍禦》詩雲:“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第三首描寫的是達官貴人出門賞燈的特定場景,增加了花市的熱鬧、繁華之感。“大官過”後“盡嬋娟”,這樣的景象可以說是臨安城花市的一大特點。作為南宋的都城臨安,其發達程度和知名度可能無法和唐代的長安城相媲美,但由於當時享樂氣氛日滋,所以其花市繁華和當時達官貴人的奢侈生活,如果誇張點兒說,或許是空前絕後的,這由周密的《武林舊事》可窺一斑。臨安是當時的皇城所在地,那麼也定是高官顯爵的聚集地,所以詩人選取這樣的場景描寫,可以說是突出了典型環境,而又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場景進一步寫出了城市的熱鬧繁華。
其四
花帽籠頭幾歲兒,女兒學著內人衣。
燈前月下無歸路,不到天明亦不歸。
花帽籠頭幾歲兒,女兒學著內人衣——年輕的女子頭上戴著金翠裝飾的花冠,學著宮廷教坊歌舞妓的打扮,穿著入時。籠頭:戴在頭上。女兒:女子,多指年輕的未婚女子。內人:宮中的女伎。唐人崔令欽《教坊記》載:“伎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頭也。”
燈前月下無歸路,不到天明亦不歸——花市人潮人海,熙熙攘攘,人們個個興致勃勃,不到天亮不想離開。
第四首從入時的裝扮和無限的激情兩個角度突出了年輕女子的形象。元夕花市雖雲集了各色人等,但主要是年輕人的世界,是青年男女幽會的地方,北宋詞人歐陽修的著名詞篇〔生查子〕就這樣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薑夔的〔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鷓鴣天·元夕不出〕、〔鷓鴣天·元夕有所夢〕、〔鷓鴣天·十六夜出〕也同樣表現的是元夕賞燈所引發的對年輕時代的生活和情人的思念。元夕佳節既然是這樣的節日,那麼年輕漂亮、裝扮入時的女孩子必定是花市的主角,是當時時尚和元夕風情的代表。詩人在這裏描寫年輕女子,可謂是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燈前月下無歸路,不到天明亦不歸”,不僅使人聯想到了“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的無限風情,同時也通過典型人物的行為、興致,從側麵反映了遊人的亢奮的情緒和臨安城通宵達旦的繁華熱鬧。
其五
好燈須買不論錢,別有琉璃價百千。
都下貴人多預賞,買時長在一陽前。
好燈須買不論錢,別有琉璃價百千——達官貴人們遇見自己喜歡的好燈不管價錢高低都要買下來,其中以五色琉璃燈最為華美昂貴。琉璃:一種略帶顏色的、半透明的玉石。宋代戴埴《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澤光潤踰於眾玉,其色不常。”周密《武林舊事·元夕》:“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麵也……禁中嚐令作琉璃燈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機關活動,結大彩樓貯之。”
都下貴人多預賞,買時長在一陽前——臨安城裏的富貴人都要在元宵節前預賞花燈,所以常常在冬至前搶購。都下:指南宋京城臨安。預賞:我國正月十五有觀燈習俗,宋代自臘月十五至元宵節前已開始陸續試燈,稱為“預賞”。周密《武林舊事·元夕》:“禁中自去歲九月賞菊燈之後,迤邐試燈,謂之‘預賞’。一入新正,燈火日盛。”一陽:冬至。
第五首描寫了花燈的昂貴和購買時間之早,寫出了人們對燈節的重視,同時暗含了花市的隆重、熱鬧。此詩基調與組詩相一致,突出的是富貴、華麗、熱鬧,一派升平景象,但這正與當時南宋的國家政治狀況和民生情況相反、相悖,這樣的不和諧恰恰體現了“都下貴人”、“君王”、“貴客”的腐朽沒落。當然這並不是薑夔的創作動機,他定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他不會寫出“春風到處皆君賜,金柳絲絲滿鳳城”這樣的詩句。由此,我們進一步看到了薑夔思想、創作的局限性。
其六
珠絡琉璃到地垂,鳳頭銜帶玉交枝。
君王不賞無人進,天竺堂深夜雨時。
珠絡琉璃到地垂,鳳頭銜帶玉交枝——琉璃燈晶瑩剔透,奇麗華貴,裝飾精美,高高懸掛,一直垂到地上。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西湖諸寺,惟三竺張燈最盛,往往有宮禁所賜,貴所遺者。都人好奇,亦往觀焉。白石詩雲:‘珠絡琉璃到地垂,鳳頭銜帶玉交枝。君王不賞無人進,天竺堂深夜雨時。’”珠絡:比喻晶瑩而又連貫的東西。鳳頭銜帶玉交枝:形容燈奇麗華貴。
君王不賞無人進,天竺堂深夜雨時——天竺寺中的花燈盡是皇宮所賜,人們都爭相前來觀賞,深夜不歸。天竺: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市靈隱山飛來峰之南。
第六首終於寫到了花市的主角——花燈。此詩所寫的花燈是天竺寺中皇宮所賜的琉璃燈,華麗而名貴。“君王不賞無人進”更進一步說明了燈的價值和奇麗不凡,說明了這不是一般百姓的花市。
其七
紛紛鐵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戰年。
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兒女戲燈前。
紛紛鐵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戰年——走馬燈不停地旋轉,呈現出許多強兵戰將,重現了當年曹操馳騁疆場的畫麵。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有時也用來指強大的軍隊、善戰的勇士。曹公:漢末的曹操曾位至三公,人稱曹公。當年魏、蜀、吳三國爭霸,戰爭激烈,曹操統帥北方之魏。
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兒女戲燈前——如果當年的英雄們得知後世兒女把他們的殊死戰爭做成走馬燈來玩耍,他們一定會強烈反對的。
第七首於廣闊花市之中選取了繪有曹公戰年的小小的走馬燈進行特定的描寫,“幻出曹公大戰年”寫出了花燈的奇、新、巧。“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兒女戲燈前”,極富情趣,使此詩中的走馬燈同上一首中天竺寺的琉璃燈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顯得更具有人情味。
其八
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達官顯貴們乘著車挑起簾子,悠閑地欣賞著花市街的繁榮美景;叫賣商人滿街排列,各種珍奇的商品琳琅滿目。禦街:皇帝出行的街道。在此指臨安城中的街道。市中珍品:街道上叫賣的各種物品。周密《武林舊事·元夕》:“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翤、科鬥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及南北珍果,並皂兒糕、宜利少、澄沙子、滴酥鮑螺、酪麵、玉消膏、琥珀餳、輕餳、生熟灌藕、諸色龍纏、蜜煎、蜜果、糖瓜蔞、煎七寶薑鼓、十般糖之類,皆用鏤裝花盤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彩盝,歌叫喧闐。幕次往往使之吟叫倍酬其直。白石亦有詩雲:‘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貴人車前擠滿了買東西的小販,他們不賺到錢是不肯回去的。
第八首也是寫達官貴人出行的場麵,但與第四首不同的是,此詩重在描寫街邊叫賣,商人爭先恐後地擠著販賣商品的情形,於亂境之中選取亂景,可謂點睛之筆。
其九
修內司人編戲鼓,輦宮營裏獨燒燭。
春風到處皆君賜,金柳絲絲滿鳳城。
修內司人編戲鼓,輦宮營裏獨燒燭——深夜裏皇宮裏的內侍官們還在為元夕燈節之事而忙碌。修內司:內侍官銜,主管元夕花燈之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一入新正,燈火日盛,皆修內司諸分主之,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輦宮營:內侍官銜。燒燭:點著蠟燭。
春風到處皆君賜,金柳絲絲滿鳳城——皇宮的喜慶氣氛感染了整個京城,全城都充滿了節日的歡樂。鳳城:京都的美稱。金柳:如金子一樣顏色的柳樹的嫩芽。
第九首寫宮內之人為燈節而忙碌的場麵,把鏡頭由街市轉向了皇宮之內,擴大了組詩的描寫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