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日興兵。
源能有親掌帥印,由德川良辰搴了帥旗。左邊是柳沢信及眾侍者頭領,右邊是魏尺木、黃貞、小洛俠、金晃諸人,後麵則是五百名整束挎刀的青壯侍者。一眾人馬浩浩蕩蕩殺奔對州。到了難波津,那裏早已備好了大船十艘,小舟數十。眾人下馬換船,繼續趕路。
沿途之間,黃貞繼續指點小洛俠武功。小洛俠也頗為勤奮,全然不顧奔波之勞,仍然日夜用功。
一連行了數日海路,源能有等人終於臨近對州。煙波浩渺,一座孤島在海霧中若隱若現,那便是對州的下縣了,也是對州府衙所在之所。
再近些,島嶼輪廓愈發清晰,島上草木極多,山石竦峙,還有一座高城巍立其上。魏尺木遙遙窺見下縣的城外,有旌旗飄動,還有斷斷續續的人馬廝殺之聲和金戈交疊之音。
源能有催促眾船快速向前,將到岸邊時,忽然間天上有箭飛如雨,射向眾船,當即便有十數人中箭落水。原來是韓寇早有準備,他們算定會有人馬馳援對州,是以暗中在此地埋伏下一排弓箭手,見船便射。
源能有驚而不亂,立即下令眾船後退,先避開箭雨。眾船退了一箭之地,漂在水麵上。源能有眼見對州府衙近在咫尺卻無法泊船登岸,不由心憂起來,便與眾人商議對策。
柳沢信道:「大人勿憂,我願帶幾十個深諳水性之人潛水登岸,殺光箭手,大軍自可從容泊船。」
源能有默默點頭,眾人都拍手叫好,隻有金晃喟然一歎。
魏尺木知道金晃是新羅人,也知道他那一歎是不忍看見一眾新羅人都死於柳沢信刀下。魏尺木便傳音給金晃,道:「金兄暫且寬心,待你我去闖出一條路來,驅散韓寇,送眾人登岸。」
金晃看向魏尺木,心中一陣感激。魏尺木又對柳沢信道:「韓寇既然埋伏弩手在岸邊,想必是料定會有人馬馳援對州。若如此,隻怕也會料到我們會潛水登岸,柳沢兄倒是不必以身犯險。」
柳沢信自魏尺木願意與他們一起奔赴對州時,便已放下原先的成見,他見魏尺木關心自己安危,便問道:「尺木君有何良策?」
魏尺木說服眾人,由自己和金晃駕舟登岸,先驅散韓寇,眾船再一並泊靠。柳沢信知道魏尺木武功在他之上,也不再堅持由自己率先登岸。於是,魏尺木與金晃兩人駕了一條小船,直奔岸邊。金晃搖櫓,魏尺木傲然立在船頭。小船向前行了一箭之地,果然又是箭飛如雨。魏尺木抽出墨刀,隻見白光一陣陣閃爍不息,將箭矢盡皆撥落水中。待小船離岸邊尚有十幾丈時,魏尺木早已飛身而起,直直掠了過去。那些韓寇見天上一人展臂而飛,又不懼箭矢,以為是神兵天降,竟一時忘了往天上放箭。
魏尺木尚未落地,手中墨刀連揮,白光如虹似練,將一眾弓弩箭矢盡斬作兩截。眾韓寇被魏尺木嚇得失魂落魄,而今弓箭又毀,也不敢抽刀拔刃,竟一哄而散了。
源能有見魏尺木果然驅散沿岸韓寇,即下令眾船向前。眾人登岸後,源能有在岸邊背水列陣,與眾將及魏尺木等人商議道:「我欲效仿中土名將韓信,在此列陣待敵,背水而戰,眾人置之死地而後生,必能大敗韓寇,眾位以為如何?」
眾將盡皆稱讚。魏尺木卻眉頭微蹙,道:「昔日韓信背水而戰,是龍且性急輕敵而致。如今韓寇攻破對州府衙在即,又何必分兵來戰大人呢?若韓寇不來,背水何益?」
源能有聽罷頓時醒悟,感激道:「不想尺木君竟深諳用兵之道,一席話令我頓悟,是我不知兵矣!不知尺木君可有妙計?」
魏尺木道:「如今重兵壓城,別無良法,隻能先與城內守軍取得聯係,約定時刻,內外夾擊,或許可敗敵軍。」
源能有沉吟道:「雖然如此,可韓寇將府衙圍得鐵桶似的,隻怕蒼鷹飛蟲尚不得過,信使怎麼進的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