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缺了良心(1 / 1)

蔣桂花住在元城北街豆花巷,五十歲上丈夫走了,沒留下子嗣。好心的鄉鄰勸她再走一步,找個沒老伴的退休幹部,吃香喝辣的。蔣桂花搖搖頭,長歎一聲:“二層門檻不好跨啊。”

日子比樹葉子還稠,眼瞅著頭發都白了,以後吃飯穿衣靠誰?

待死鬼丈夫過了百日,蔣桂花早上起來,推著獨輪車,擰著辣椒腳來到大街上,頭一仰,高喊一聲:“包子——熱包子——”

蔣桂花的包子著實好吃,元城有頭臉的人物也喜歡。蔣桂花每天早上起來吆喝幾嗓子,走過一趟街就把兩籠包子買完了。日上三竿,蔣桂花回家數錢,然後買菜、買肉、和麵。中午休息一陣,起來後剁肉、調餡、擀皮兒。做好了包子,到掌燈時分上籠燒火,風箱拉得山響。出了籠,把熱氣騰騰的包子碼放在柳條簸籮裏,蒙上一床白色的棉被保溫,等到第二天麻麻亮,推車出門。

蔣桂花的手藝沒宗沒派,是自己琢磨的。她的包子皮兒白,暄騰。餡兒是豆芽兒拌豬血,韭菜配豬肉,咬一口油而不膩,唇齒生津。死鬼丈夫在世的時侯,愛吃包子,蔣桂花變著法兒用各種蔬菜做餡。如今,蔣桂花沒想到自己的手藝這樣討人喜愛,弄得元城幾家包子鋪的生意都受了影響。人們說,不吃這一口,白在世上走。很多人天一亮就站在北大街等蔣桂花。

開茶莊的劉掌櫃和蔣桂花是近鄰,每天早上要吃第一口。劉掌櫃說“你這包子要取個好名字,能列入元城小吃呢。”

蔣桂花笑笑說:“就我這手藝?上不了桌麵,勉強能糊口就知足了。”

這一天,蔣桂花正在擇菜,一掀門簾進來個年輕後生,是布袋胡同的楊三。楊三是蔣桂花的遠房親戚,論輩分叫蔣桂花大姑。

楊三的嘴巴甜得像蜜蜂的屁股,一口一個大姑。

蔣桂花說:“三啊,有事盡管說,別繞彎。”

楊三的腰彎成大蝦米,說:“大姑啊,我在東街口盤下一個門店,想和你商量著,開個包子鋪,請你做師傅。”

蔣桂花愣一下,說:“好啊。”

楊三說:“我不會虧你,工錢一個月三千塊錢。”

楊三樂顛顛走了。

劉掌櫃說:“老虎跟著貓學藝,功德圓滿就把你一腳踹了,你要留個心眼,吊著他的胃口。”

蔣桂花說:“我一把老棺材瓤子了,傳給他也好,給後人留個口福。”

楊三把小店收拾得幹幹淨淨的,做一塊“蔣家包子鋪”的大牌匾掛在門外,放一通鞭炮,開張了。蔣家包子鋪生意奇好,連邯鄲城裏的有錢人也過來嚐鮮兒。楊三在櫃台裏麵數錢數得手指頭發脹、眼睛泛酸。

蔣桂花調餡兒,楊三躲在身後偷窺。蔣桂花說:“你不用偷看,我告訴你。以後我做不動了,靠你呢。”楊三的小眼睛像個一百度的電燈泡,賊亮,笑哈哈地聽。蔣桂花說:“這不是啥絕活,一點就透。關鍵就兩點,一是包子皮要好看,擀皮兒時揉進去一點兒堿麵,否則包子皮兒被餡兒裏麵的鹽水浸過就成了死麵,醒不開,膨發不起來。再就是餡兒要實在,把肉剁碎了,取一碗花椒水,逆時針一邊攪動一邊加水。放佐料時,撒進去一點糖,味兒醇,保鮮。”

有了秘方,楊三雇幾個女孩子,生意越做越紅火。有一天,楊三把門外的牌子換成“楊家包子鋪”,跟蔣桂花說:“大姑啊,您上年紀了,就不勞您了,您休息,活兒有這幾個小妮兒做。”

蔣桂花知道是趕自己走,就冷冷地笑笑,回家了。

劉掌櫃搖著頭說:“應我的話了吧?你自己把自己的飯碗砸了。”

蔣桂花幾個月沒出門。再出現在大街上時,依然推了獨輪車,高喝一聲:“包子——熱包子——”

有人品嚐了,比楊三的包子還要鮮,還要嫩。傳開了,蔣桂花一出門就被人圍了,搶著買。而楊三的包子鋪食客稀少,日漸冷清。

楊三不死心,找到蔣寡婦說:“大姑,您在包子裏麵是不是摻了大煙殼子啊,那麼吸引人?”

蔣寡婦笑吟吟地說:“三啊,你的包子裏啊,還缺了一樣東西——良心。”

楊三聽了這話,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