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無畏的戰士(3 / 3)

訪蘇後,羅曼·羅蘭寫了大量的文章,廣泛宣傳自己在蘇聯的見聞,猛烈抨擊資產階級報刊對蘇聯的誹謗。1935年,他發表了《戰鬥十五年》和《以革命爭取和平》兩本論文集,高度評價知識分子在爭取民主、反對戰爭中的作用,明確指出:“知識分子隻有在人民中間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立足點,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羅曼·羅蘭“隱居”在來芒湖畔,一麵繼續從事寫作,完成具有曆史意義的長篇小說《母與子》,一麵密切注視著國際階級鬥爭的風雲,特別是麵對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重新抬頭,羅曼·羅蘭積極地投身到反法西斯鬥爭中。

1926年,羅曼·羅蘭跟曾與之論戰過兩年的法國著名作家、保衛世界和平的傑出活動家巴比塞(1873—1935)合作,組織了“國際反戰反法西斯委員會”,並於第二年二月在巴黎召開第一次反法西斯群眾大會。羅曼·羅蘭、巴比塞、愛因斯坦擔任了大會的名譽主席。這次大會給戰後在歐洲日益抬頭的法西斯勢力以迎頭痛擊。

羅曼·羅蘭年輕時曾多次遊曆意大利,熱愛意大利人民。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人民掙紮在水深火熱中,使羅曼·羅蘭深感痛苦,他發表文章譴責意大利法西斯主義,表達了他對法西斯的深刻憎恨:“建立在意大利法西斯原則上的任何製度,對人類的良心而言,都是一種墮落……”

1932年夏天,反法西斯的積極分子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召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戰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2200名,代表了3萬個反戰組織的30萬人。這是一次反法西斯和反戰統一戰線力量的大檢閱。羅蘭被推選為大會主席。他在大會第一天的發言中號召全世界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黨派、團體以及無黨派人士,在共同目標下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反對侵略戰爭。他一再強調捍衛蘇聯是當前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蘇聯的存在,這個事實本身就是向剝削者的舊世界的挑戰。……我們的共同責任就是保衛蘇聯,反對勾結在一起的各國帝國主義,反對指向蘇聯的一切威脅。”可是因為荷蘭政府不給蘇聯代表團簽發入境護照,蘇聯代表團無法參加那次代表大會。

羅曼·羅蘭在那些年月中全身心地投入反戰鬥爭中,參加有組織的保衛革命,保衛蘇聯的衛國戰。在某種意義上說,晚年的羅曼·羅蘭已由早年單純的精神革命者、紙上談兵的革命空論家,變為具有革命鬥爭行動的實幹家。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勢力攫取了德國政權,戰爭的危險日益加劇,對反戰力量的迫害更加猖獗。然而這時年已70的羅曼·羅蘭毫不畏懼,勇敢地站在鬥爭第一線。1932年4月19日,羅曼·羅蘭憤然拒絕德國授予他的“歌德勳章”。不久又參加營救季米特洛夫運動,公開揭露納粹頭子的陰謀,點名指責戈林和其他納粹頭子。於是德國法西斯把羅曼·羅蘭當成“德國的頭號敵人”,把他的著作當成“最惡性書籍”加以焚毀。但羅蘭絲毫沒有因此而減少反法西斯的熱情,相反他的鬥爭比以往更加堅決、更加積極。

羅曼·羅蘭不僅激烈地反對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還反對侵略亞非各國人民的世界殖民主義。羅曼·羅蘭在1933年4月的《歐羅巴》月刊上發表了《反對殖民帝國主義》一文,列舉了英法殖民主義者在東方犯下的罪行,號召全世界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團結一致,為加速軍國主義的滅亡而鬥爭!1934年,他寫了《全景》一文,把自己的政論概括為四類:“①保衛蘇聯;②保衛世界和平;③反對歐洲和殖民地國家推行資本主義和軍事帝國主義;④反對近年來特別猖獗的法西斯主義。”這一概括基本上說明了羅蘭在戰後的進步活動。

羅曼·羅蘭一向同情和支持在苦難中生活和鬥爭的中國人民。1916年底,羅曼·羅蘭在日內瓦的期刊《明日》中發表文章《給被殘殺的人民》,譴責帝國主義對東歐和東方人民的侵略行徑,指出“在兩次戰爭和一個侮辱條約簽訂之後,中國被英國強迫接受毒物(指鴉片煙),據說英國在一個世紀內從這些毒物中賺取了110億”。這是羅曼·羅蘭已經發表的著述中提到中國的最早材料,它表示同情和聲援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正義鬥爭。1930年羅曼·羅蘭寫信給十分熟悉中國和熱愛中國文化的音樂家路易·賴魯雅,請他為《歐羅巴》月刊寫一篇文章,介紹孫中山,羅曼·羅蘭認為孫中山是使舊中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向導和模範。羅曼·羅蘭還在“全世界各黨派反戰大會”的發言中講到:“中國巨人般的身體,被帝國主義列強從外麵、同時又被帝國主義的同謀者從內部撕成碎片的身體,正在英勇地站起來,而且將從痛苦的海洋中重新出現。”晚年的羅曼·羅蘭十分重視中國,關懷中國的革命運動。他感到“正在覺醒的黃色巨人的巨大脈搏在跳動”,偉大的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一旦取得偉大的勝利,他們將對全人類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1926年,《歐羅巴》雜誌為羅曼·羅蘭六十壽辰出專號表示慶賀。羅蘭把他剛剛讀完的由中國留學生敬隱漁翻譯成法文的《阿Q正傳》推薦給該刊發表,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曾激動地說:“這是一篇明確的富於諷刺的現實主義藝術傑作。……阿Q的可憐的形象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裏。”他在給巴查爾會特的信中寫道:“我手中有一篇不長的故事(較長的短篇小說的稿子),是當前中國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寫的……這是鄉村中的一個窮極無聊的家夥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現實主義乍一看好似辛辣的幽默。讀完之後,你會很驚異地察覺,這個可悲可笑的家夥再也不會離開你,你已經對他依依不舍”。由於羅曼·羅蘭的推薦和對《阿Q正傳》頗有見地的評價,聞名歐洲的《歐羅巴》月刊在第41期、42期上登載了這篇小說。從此“魯迅的名字不僅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是為人所知的”,(日本作家增田涉《魯迅傳》語)魯迅也在海外增添了羅曼·羅蘭這樣一位知音,正如美國進步作家埃德加·斯諾說過的:“羅曼·羅蘭是魯迅作品的一位偉大的讚美者,他說曾經被魯迅的作品所深深感動以至流下淚來。”《阿Q正傳》法文譯本出版後,中國其它作家像茅盾、冰心、鬱達夫等的作品也被敬隱漁翻譯出版。魯迅先生的作品除《阿Q正傳》之外,《孔乙己》和《故鄉》等也被譯成英文,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從此我國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地傳入歐美各國。

羅曼·羅蘭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積極地獻身於人類進步事業的行動贏得了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國人民的愛戴和崇敬。曾在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詩人蕭三同誌,參加了1936年1月2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進步人民熱烈祝賀羅曼·羅蘭70歲壽辰的晚會。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祝辭並朗誦羅曼·羅蘭的作品,蕭三還用法語作了熱情的講話。他說:“羅曼·羅蘭是中國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他也懂得中國文學。羅曼·羅蘭說過,我永遠忘不了阿Q這個形象。羅曼·羅蘭還為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而深深感動。羅曼·羅蘭是中國的摯友,‘九·一八’事變後不久,他曾發出號召,標題是《快援助,捉住凶手》。現在中國紅軍工農武裝部隊在火線上,我代表中國被壓迫者向羅曼·羅蘭祝賀七旬大壽!並希望羅曼·羅蘭能看到中國民主得到解放!”蕭三同誌在大會上還朗讀了他作的頌詩。不久,蕭三收到了羅曼·羅蘭的照片和題詞,上麵用法文寫著:“衷心感謝您美麗的詩篇,它使我見到一張美麗的中國過去的圖畫……”這張照片和題詞成了羅蘭同中國人民友誼的最好象征,也是法中兩國人民的友誼的最好紀念。

在羅蘭70歲壽辰大會上,法國的群眾熱情地向他祝賀,巴黎的工人群眾自願地組織起來向這位遠在維爾芙鎮的老人送去他們的祝福,劇院裏還上演了他的劇本。群眾對他的愛戴和尊敬使他十分感動。過去對他冷落過的親朋故舊也紛紛與之修好,這使如孤雁一樣遠離祖國的羅曼·羅蘭對於祖國和同胞所給予的熱情和關懷倍受感動,他嚐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溫暖,於是他決定回國定居。1965年5月30日,羅蘭告別了他的第二故鄉,回到了他的生長地克拉姆斯。

羅曼·羅蘭不滿足於躺臥在故鄉的懷抱中消閑度日,安享晚年,他以“遊子歸家”的喜悅心情,繼續寫作音樂專著《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還寫了他的《回憶錄》,創作了《革命戲劇》的最後一部《羅伯斯庇爾》以及《由濟傳》。

但是寧靜的氣氛被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的二次大戰的炮火破壞了,羅曼·羅蘭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並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入侵的戰鬥,以實際行動再一次堅決地站在人民的一邊。

1940年6月,德國侵略軍占領了巴黎,接著長驅直入,很快便直抵羅蘭的故鄉克拉姆斯。蟄居在克拉姆斯的羅曼·羅蘭對敵人的燒殺掠奪和同胞的四處逃奔感到無限的悲傷和痛心,但他已年邁體弱,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一麵安然自若等待侵略者的報複襲擊,一麵繼續寫作,整理和修改他的自傳體著作《內心旅程》,直到1944年8月巴黎解放,他又見到了光芒。這一次他抱病來到巴黎,參加十月革命紀念活動,羅蘭這年已經78歲。兩個月後,羅曼·羅蘭在故鄉去世。這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的可靠朋友和傑出作家的光輝一生。他在《與過去告別》中充滿深情地總結了自己漫長而又坎坷的一生:“當我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我將要說:祝福吧,安靜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腦袋!安眠吧,我的雙腳!我們都辛苦了。經過的道路是艱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無論如何,那是一條美好的道路。在那條路上,一步一個血印,也是值得的。”這位偉大的作家為了尋求真理,向往光明與進步,畢生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寫作,真正做到“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他的行為使他成為一切熱愛進步、熱愛社會主義的進步作家的榜樣,他的行為為自己的祖國和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異彩,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淨的。

——契訶夫

§§第二章 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