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武術雖然已經轉變成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但它絕不等同於一般活動肢體、鍛煉筋骨以增進健康的體育運動。它是集體、用、藝三位一體的體育運動,它具有防病治病、防身自衛、擒拿格鬥、藝術表演、陶冶性情……多方麵的功能,因而它的社會價值也是多方麵的。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製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製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武術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征,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人文科學,它集健身祛病,技擊攻防和自娛娛人等藝術價值為一體,彙東方文化於一身,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形體鍛煉和精氣神的內在運動,更是一種精神陶冶。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有拳術、器械、氣功、輕功、硬氣功等多種功法。人們常見的多是一些拳術或刀劍之類的套路表演,而那些神秘的傳奇功法多是鮮為人知的,對於少林寺的武功來說,由於傳統宗法的影響,曆代恪守“秘笈不外傳”的宗旨,致使許多神功絕技隻在寺內武僧中流傳,世人對此了解甚少。少林飛龍門十三太保功絕技金剛點穴指,少林七十二藝之基本功,這些功夫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中國功夫,心如古井,止水無波,大巧若拙,無法為法,這是一種境界,武術的最高境界。走近它,給你一種另一種心境,給你另一種認識,讓你從此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中國氣功是中華民族對肢體動作和人體機理逐步認識過程中形成的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中心目的人體運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肢體動作和意象思維來輔助身心及內髒運動。從而諧調人體的生理機能。其中的奧妙在曆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和延伸,已經成為一種神秘的東方文化。

中國功夫已經伴隨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出了中國,被廣泛流傳到世界各國,為了促進中國武術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國際奧委會已經把中國武術正式列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參賽項目,必將充分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

§§第一章 中國武術的特點和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