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儒家文化核心價值觀之“義利觀”(1 / 3)

一個企業經營的直接目的是獲得利潤,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絕不能唯利是圖,還必須考慮仁義道德。如何處理義利之辨可以說是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關係到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義利之辨”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話題,因此,企業在塑造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理念時,應當充分借鑒儒家義利觀的思想精髓,一個有儒家氣度的企業應該是重仁重義的。

儒家文化觀中的“義利觀”

人們往往會對儒家的義利觀有所誤解,認為儒家隻講仁義不談利益,其實儒家可以說是義利並重的。“仁義”在儒家那裏當然是頭等重要,但是“義”和“利”並不衝突,隻是對“利”的獲取應該符合“義”的原則。《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能取。其實,隻有對“仁義”的重視和遵守,才能夠為企業帶來正當和穩定的利益。孔子又在《論語·裏仁》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以堅持道義為快樂,小人以追逐財利為快樂。在經濟關係上,義是處理物質利益關係的最高準則,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質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貪不義之財。《論語》中還有許多關於義利觀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等等,這些都不是對“利”的排斥,而隻是主張先義後利,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於物質價值。

《論語》中關於義利觀的論述就包含了把“義”和“利”統一起來的思想,認為“義”重於“利”,在義和利發生衝突不可兼得時,強調義重於利。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企業要謹遵仁義之德,要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先利顧客,後自己獲利。不義之財不可得,更不能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中國化的企業文化應該有這樣的大氣象,這是一個大企業的精神。

《大學》中談到義與利的關係時說:“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意為獲取利益有正當的途徑,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國家不應以追求利益為目的,而應當以“義”為追求目標。這段話中的“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指出財富並非是追求的目的本身,而是達到目的的工具。仁者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以財發身”,利用財富完成自己的理想。如果隻知道追求財富,把財富當做目的本身,就成了“以身發財”,把自己變成了財富的工具,成為利益的奴仆。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則指出,作為一個國家,也不應一味追求利益,否則就會使整個民族喪失合理的、進步的價值判斷標準,最終導致國家的混亂,根本利益的消亡。國家應當以樹立正當的價值判斷作為其追求的目標,這樣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自然會獲得相應的利益。

從企業文化的角度來解讀《大學》的上述觀點,也就是說:企業追求利潤應當通過正當合理的途徑,優秀的企業領導人追求企業利潤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體現自身的價值,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企業不是單純的生產或經商的工具,而是一種經營生產或從事商業活動的社會組織,因此企業不應當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的目標。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機器的一個零部件,所以企業本身也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體現著一個民族的身份,一個時代的形象。隻有這樣,才能使企業處於健康發展的狀態,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