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西山樹神,更加靈光。
正好,地方政府拓展旅遊產業,便與賈爺聯手,投人投錢,翻經查典,遍訪巷議民說,對西山之神進行了遠古的追溯。慢慢便考證出我鄉西山,是大仙造訪之地。文件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八仙過海前夜,呂東賓仙和鐵拐李仙,曾鬥法於西山山頂。鐵拐李仙首先施法,他鐵拐一揮,飛砂走石,削平山頭。然後又用拐杖一頓,“咚”地陷下一坑,便是西山山頂平而有坑的原由。這呂東賓仙更是法術了得,他微笑著信手拈來嫩枝,在坑邊頑石上輕鬆一插,小枝立馬生根長葉,傾刻變成大樹。他哈哈一笑,噴出唾液一滴,隨湧水為潭,是為“坑水古榆”之源。此考證一出,八方嘩然,不但使西山樹神有了名正言順的“身份”,也相當然地使西山樹神更有了“靈性”。
話說某月某日,京都某“上差”來我縣城“調研”。茶飯之餘,嗝一口酒氣,聊到西山樹神,十分驚異。“上差”本是胸有糾結之人,聯想到慈母有病,及自己幾十年之……等等,就讓秘書按排下去,要在這暮春榆錢成串之時日,暗訪樹神,為母及自己的……等等,祈福。
“上差”的舉措,在層層官員中悄悄傳播。平日裏,有些公仆雖然也有過“上山”的念頭,因有“信奉封建迷信”之嫌,便羞答答不肯堂而惶之地登山拜神。今日“上差”開頭,就悄然跟風,借“上差”光,了卻自己心魔。這事當然少不了賈爺相助,他悄然應諾,一切安排全由他“民間”辦理。
在一個風輕月藏的深夜,十幾位官員便裝簡從、步履悄然而行。他們手持幹電燈籠,光點浮遊,時聚時散,像傳說中的老鼠搬運,又像鬼火閃滅,仙人夜行。
眾官黑幽幽登到山頂,互相望望,正嘀嘀咕咕。刹那間,山頂上百盞彩燈驟然開亮,仙樂嫋繞,如入上界洞天。
此時,“上差”拿出寬三尺餘,長十餘丈的真絲金印萬福紅綢,披係於古榆枝幹。同時,點燃一根碗口粗的大香(注:在這兒以前是沒有上香這一環節的)低頭祈禱。經黙許一番後,走近古榆,鄭重摘下一串榆錢神藥交給手下(以後這西山古榆榆錢就成了升官發財的仙丹妙藥)。接下來,各官員按級別依次而上,彩綾也按級別依次而係,連榆錢也按級別依次而摘,連貫緊湊,忙而不亂。待禮畢,彩燈仙樂戛然而止,西山霎時一片陰森,在黑洞洞中,隻聽到些“嘁嘁喳喳”的響聲。
須臾,一點燈火亮起,又一點燈火亮起……跳跳躍躍,飄飄乎乎,漸成蜿蜒,悄悄然漸行漸遠……
從此,人們夜裏經常見到“鬼神點燈”,“仙人夜行”……
到了這兒,小女問:爸,你還不相信嗎?
唏,不信能出鬼。容不得你不信。
隨後小女又囑:千萬帶一條彩巾帶回來,樹神喜歡!
拗不過小女固執,逢“十一”長假,外孫陪我,晝夜兼程,趕回老家求仙治病。
剛到西山腳下,就使我大吃一驚。
三年前我們離開的時候,這山下是一大片四季有綠的莊稼地,風送新綠,果實飄香。
現在變成停車場。停車計時,按點收費。
過去,從這裏上山是一條蜿蜓小路,花開蝶飛,清雅而幽靜。
現在是石階大道,香火一路,行人熙攘。
西山變化之快,變化之大讓人扼腕。
我正迷惘,一個穿戴高雅,笑靨盈盈的小姐來到我們麵前,行禮後遞上一份圖冊:“先生,這是我們西山著名的十景,請欣賞。”我點頭示好,隨後便有禮貌地翻起了手中的
“仙山十景”。
應該說,家鄉旅遊部門還真有品位,一本圖冊印得圖文並茂,賞心悅目。圖冊前麵是仙山簡介(略),後麵為十景,依次為:樹神賜福、迎日舞彩、二仙鬥法、陷山為潭、插枝成榆、榆錢喻錢、孝子跪壽、義狐謝恩、醉仙指路、紅繩寄願。乖乖,離家三年,這土裏土氣的山包轉眼變成了“廬山”第二。我佩服工作人員的功力。
再看十景,有些我“真”得熟悉,如 “陷山為潭”,多是山頂上那深坑。這“插枝成榆、榆錢喻錢”自然是典指古榆。
有些是琢磨著熟悉,但又說不上熟悉。如“孝子跪壽、紅繩寄願”之類。
有些是真得不知道。如“醉仙指路、義狐謝恩”等。
我不得不再一次地欽佩旅遊部門的用心,他們不但要吸引外地人,而且一樣吸引本地人,比如像我。我心情有點激動,迫不及待地想趕上山去,尋那聖地聖景,一飽眼福。
剛邁上第一級台階,就被人喝住:收費!二十元一位。我順從的交了錢,向上攀登。
山道上,人聲鼎沸,叫賣聲震耳。我不習慣這熱鬧,默默前行。
在即到山頂還未到山頂之處,管山者修了一座仿泰山“南天門”之門,將我等擋在門外。題“南天門”之題款處,用朱筆寫著“進門者每人伍拾元”。字選魏碑,筆鋒剛勁,很是“卓爾不群”。我交了錢,回頭看那“卓爾不群”,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