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地區天然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到了幹旱季,那些低窪平原上會聚集眾多的哺乳動物,如瀕臨滅絕的黑犀牛、尼羅河鱷魚等。另外,幾千頭非洲大象和灌木叢中棲身的380多種鳥類也在此地繁衍生息。
西諾亞洞
西諾亞洞是津巴布韋的一處古人類穴居的遺址,也是吸引眾多遊客的古代文化遺跡景點。西諾亞洞位於首都哈拉雷西北100多千米的山區,於1887年被發現。該遺址周圍綠樹成蔭,鮮花遍野。西諾亞洞由一個明洞、一個暗洞和介於兩洞之間的一個深潭組成。
明洞分為5級,洞口直徑4米左右,洞身呈 45度坡度向下傾斜,長達數十米,從洞口到中部的石級是近代人開鑿而成的,主要是為遊人進出提供方便。在這一段洞內,有兩個由石孔構成的天然窗口,陽光可以直接照射進洞內。從中部到洞底的石級,是當年原始人開鑿的,拾級而下,越走越寬闊,洞底是一片碧水,洞底非常明亮,原來有一個豎井般的巨大石洞直通地麵,有強烈的陽光照射到洞底,此處被標明為第三個明洞,也是最大的一個“天窗”。洞內壁牆上殘存著許多類似近代人類文字的符號,許多原始人的壁畫殘跡雖然久經自然風化和侵蝕,但仍依稀可見那些粗獷的線條。
從明洞中出來,繞過一片樹林便到了暗洞。暗洞除洞口下方一小段有微弱光線外,大部分地段依靠電燈照明。據說暗洞是當年原始人的另一處穴居遺址。在燈光的照耀下,洞內各種形狀的鍾乳石柱、石筍、石花等,千姿百態,競放光彩,讓人覺得這裏是一片神秘的世界。
西諾亞洞的發現,不僅為研究非洲古代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也為津巴布韋發展現代旅遊事業提供了一處實屬罕見的天然景點。
大津巴布韋古城
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修納人(班圖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而大津巴布韋古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大津巴布韋古城是一處龐大的石頭建築群遺址。遺址中有一堵約250米長、10米高的橢圓形城牆、一座約9米高的圓錐形的石塔和一座建築在90米高的懸崖上的“衛城”。這些建築竟然全部是用長方形的花崗岩石塊壘成。
大津巴布韋古城規模宏大,建築精巧,是非洲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來津巴布韋不能不看的一處奇景。
卡米遺址
大津巴布韋的卡米古城遺址是讚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五十個知名城市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卡米曾經是大津巴布韋的首都,這裏一度非常繁榮。然而到了16世紀中葉,這座古城卻被遺棄。如今的卡米,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考古勝地。
卡米遺址修建於15-17世紀,它曾經是一個非常繁盛的貿易點,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和貨物都曾在卡米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同時,這裏也是各國使節的駐紮之地,當年葡萄牙使者曾在這裏的山坡上豎立了一個花崗岩十字架。
當時的居民住在由圓石塊搭建起來的棚屋內,四周則是花崗岩圍成的院牆。各居民房之間是狹窄的過道和走廊,以“山”形或各種不規則的格子形的裝飾物而成為其特色。
原始圖騰
在津巴布韋的農村中,相當多黑人信奉本地原始宗教。津巴布韋傳統的原始宗教認為,人死後,靈魂離開軀體,人們隻能通過巫師或酋長與祖先聯係,祖先則通過巫師給病人治病或發出各種指示或警告。所以至今在津巴布韋的大部分部族還保持著圖騰崇拜的傳統,部族和個人崇拜不同的圖騰,以此作為各自的標記。津巴布韋人圖騰對象很多,包括鳥獸、家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