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直言進諫,在曆史上是出了大名的。作為諫議大夫,魏徵一發現唐太宗有不良傾向,總會及時跳出來阻攔,甚至敢“逆龍鱗”,為此他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嘴皮,嚇出了多少身冷汗。老實講,唐太宗為了贏得名聲,象征性地給了屬下用以進諫的“無限話語權”,但沒有哪個朝臣能像魏徴這般據死力爭,錚錚鐵骨。正是因為看到了魏徴的忠肝瀝膽,唐太宗才越發恩寵他,器重他。唐太宗和魏徴,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貞觀年間,魏徴先後上疏二百多次,從各個方麵規勸和監督唐太宗,既成就了自己一代諫臣的賢良大名,也塑造了唐太宗虛心納諫的光輝形象。魏徵病重期間,唐太宗多次前去探望;魏徵彌留之際,唐太宗想到魏徵慷慨直諫的身影,想到剛楞耿直的漢子將駕鶴西去,夢中怎能不禱告?
與上述三人相比,馬周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馬周入朝時,正值“貞觀之治”開創之初,一些改革舉措尚在摸索之中。馬周出身寒門,深知百姓疾苦,他告誡唐太宗要“節儉於身,恩加於人”,要注重“以人為本”,同時指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自古以來,得民心者不僅能得天下,還能守江山,創盛世。馬周的上疏樸實無華,但字字珠璣,切中要害,難怪唐太宗看後“稱善久之”。唐太宗的治國韜略,多半是馬周多年嘔心瀝血的精髓所在。可以說,“貞觀之治”的形成,馬周當居首功。馬周患有消渴症,加上日夜為國事操勞,最終一病不起,唐太宗心疼地“躬為調藥”。對於這樣一位良臣的英年早逝,唐太宗通過非常手段想再見他一麵,此情此景催人淚下。
杜如晦、虞世南、魏徵、馬周的先後離世,令唐太宗因愛成悲,因悲成憶,因憶成夢,甚至通過招魂的手段與逝者人鬼交融,共話淒涼。此四人,是唐太宗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四個關鍵人物,他們分別成就了唐太宗權力、愛好、名譽、功績四個亮點。沒有杜如晦,唐太宗能否登位還是個未知數;沒有虞世南,唐太宗的書法造詣也不會大放光彩;沒有魏徵,唐太宗一代明主的美名,可能要大打折扣;沒有馬周,“貞觀之治”可能隻是一個空架子。誰做過什麼,唐太宗心裏有杆秤;誰成就了自己,唐太宗心裏就裝著誰。唐太宗用魂牽夢係的真情,將中國曆代君臣關係之水乳交融、之肝膽相照、之依依不舍,演繹到了極致。漢武帝、唐玄宗把感情用在女人身上,單看這一點,他們就已經輸給了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