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唐太宗為何對四個男人魂牽夢係?(1 / 2)

佳人已逝,斷腸人無盡追思,皇帝也不例外。如,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思念過甚,聽說方士“能致其神”,便令其做法,自己在別處“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又不得就視”(《漢書外戚傳》)。再如,楊貴妃死後,唐玄宗除了“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新唐書後妃傳》)外,也曾請過四川道士用法術招引楊貴妃的魂魄。為解相思之苦,為了再看愛妃一眼,劉徹和李隆基這兩位大名鼎鼎的帝王,可謂煞費苦心。在沒有影像技術的漢唐時期,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實,這種國產的“人鬼情未了”,唐太宗也曾搞過一次,隻不過他想見到的人不是伉儷情深的長孫皇後,而是宰相馬周。

據《新唐書馬周傳》記載,“自周亡,帝思之甚,將假方士術求見其儀形。”此外,《新唐書》還記載了唐太宗與另外三個男人的夢裏相見:杜如晦死後,“忽夢見如晦若平生”(《杜如晦傳》);魏徵病重時,“夢徵若平生,及旦,薨”(《魏徵傳》);虞世南死後數年,“夢進讜言若平生”(《虞世南傳》)。唐太宗是否做過這些夢,隻有他自己知道。如果單純是“作秀”邀名,唐太宗完全可以多編造一些夢境,畢竟先他而去的大臣不在少數。那麼,唐太宗為何偏偏對杜如晦、虞世南、魏徵、馬周這四人念念不忘呢?劉秉光認為,無論是刻意追魂,還是睡中生夢,都唐太宗的真情流露,都寄托著他對四位良臣的一份哀思。

杜如晦是唐太宗早期的肱股之一,為人善斷,史書上稱他“剖斷如流”。斷,是判斷的能力,也是決斷的魄力。發動“玄武門之變”,離不開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的蓄意謀劃,更少不了杜如晦的精準剖斷。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什麼時候動手,成為最關鍵的號角。時局險象環生,戰機稍縱即逝。沒有杜如晦的準確判斷,李世民未必敢起事;沒有杜如晦的最後決斷,李世民未必能成事。說白了,李世民能夠先發製人,能夠登上帝位,能夠實現抱負,能夠建立偉業,杜如晦功不可沒。這一點,李世民心裏最清楚。所以,杜如晦去世時,唐太宗“哭為慟”,諡曰“成”。一次,唐太宗吃甜瓜時想起了杜如晦,命人“輟其半奠焉”。杜如晦成功剖斷,成人之美,唐太宗即使在夢裏也不會放過他。

在曆史上,虞世南是以文人、書法家的麵孔出現的。虞世南是“唐初四大家”之首,他的字剛柔並重,骨力遒勁,深受唐太宗的喜愛和推崇。在書法領域,唐太宗也是個行家,他的字雄渾蒼茫,勁健飄逸,與虞世南的字有同宗互補之功。一有閑暇,唐太宗便和虞世南切磋,“無日忘之”。虞世南本身就是近臣,而藝術上的相互仰慕,更加拉近了君臣之間的距離,難怪唐太宗會發出“世南於我猶一體”的感慨。此外,虞世南還經常借講史之際規調勸諫,陳述昔日帝王得失,唐太宗因此更加親禮於他。虞世南死後,唐太宗非常失落,甚至用鍾子期和俞伯牙的傳奇故事,來形容他和虞世南的知音關係。虞世南離去,“東觀中無複人矣”,唐太宗也隻好借助縹緲的夢境,與藝術上的老夥計琴瑟交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