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竟然向臣子行賄的兩皇帝(3 / 3)

宋真宗死後葬於永定陵。這位可笑的皇帝詩寫得倒很不錯,其《勵學篇》在曆史上很有名: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

再說說明景帝行賄群臣的事。

明景帝朱祁鈺(明代宗)本來不是皇帝,隻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明英宗好大喜功,聽了宦官王振的唆使去跟瓦剌打仗,結果一敗塗地不要緊,自己也被俘虜了,這件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在大臣們的擁戴下,英宗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就是後來的明景帝朱祁鈺做了皇帝。

朱祁鈺在龍椅上坐穩後,總覺得有一件事哽在心頭難受得很。原來此時的皇太子是他哥哥明英宗的兒子,英宗還沒當俘虜前就已經是太子爺了。景帝心想,這已經到了手的江山,再還回去總是舍不得。他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自古以來廢立太子一事必須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否則就不得人心了。可是,這件有悖常理的事情要得到大臣們的支持,談何容易!這時候,有個叫興安的太監為他出了一個“絕妙”的好主意。

不久後的一天,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開會,共六人,分別是首輔陳循、次輔高榖、閣員商輅、江淵、王一寧、蕭鎡,他們當時是文官集團的頭目。但朱祁鈺隻是跟他們隨便拉了一些家常,談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公事。六位大臣畢竟是在官場中久經考驗的人物,個個老奸巨猾,知道皇帝的葫蘆裏肯定有藥賣,於是臉上都掛著笑容,心裏卻在緊張地盤算著如何應對。

可朱祁鈺說完套話之後,竟然宣布散會,搞得他們一頭霧水,半天摸不著頭腦。不過散會後,聰明的興安太監分別找到了他們,一一奉上白花花的銀子,具體數額是:首輔陳循、次輔高榖每人一百兩,其餘四位閣員每人五十兩。“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循(注:陳循,內閣大臣)及高榖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肖鎡半之。比下詔議,(陳)循等遂不敢諍。加(陳)循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逾月,帝複賜(陳)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如故。”(見《明史》卷一六八《陳循傳》)。

這就是興安太監盡心竭力想到的好辦法,讓人笑掉大牙,也讓人匪夷所思。當然,他才不管這些,還要繼續匪夷所思下去。搞定了最重要的六位大臣,接下來就是賄賂群臣了,數額也隻有區區百十兩銀子,大臣們都心領神會。

收了錢的大臣們一致同意改立太子的倡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皇太子朱見深被廢為沂王,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朱見濟在次年去世。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朱祁鈺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複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朱祁鈺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朱祁鈺商議,但是朱祁鈺由於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朱祁鈺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曆史車輪的走向。群臣沒有等到朱祁鈺,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複辟。第二天,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