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曆史無奇不有,居然出過兩位曾向臣子行賄的皇帝,他們是宋真宗趙恒和明代宗朱祁鈺。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行賄”是指下對上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采取的一種示好行為,集天下權力和財富於一身的皇帝向部下行賄,這種做法無疑是曆史的怪胎。他們為何要這麼做呢?
宋真宗趙恒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宋真宗在位25年,他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鹹平之治。
公元1004年秋,遼國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恒問計於群臣。
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趙恒同意禦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到了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恒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隻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乘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趙恒才勉強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衝殺,消滅了遼軍數千,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後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於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就是曆史上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對自己禦駕親征逼遼議和很是得意。不料有一天,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宋真宗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
王欽若善於察言觀色,他對正經事兒沒多大能耐,但在搞小動作方麵,卻是勝人一籌的。史稱他“性傾巧,敢為矯誕”,就是說這個人鬼得很,敢於弄虛作假。宋真宗偽造“天書”的把戲,就是他出的歪點子。他看出真宗這人是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戰爭,就找了個機會假意向真宗提議說:“陛下若出兵收複幽、薊兩州,就可以洗掉澶淵之盟的恥辱了。”真宗說:“河北的的百姓剛免了戰爭之苦,我那忍心再挑起戰爭呢?還是想點其它主意吧!”王欽若乘機說:“那就隻有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了。但自古封禪,都得有”天瑞“出現才行。”接著又說:“當然,這‘天瑞’不是說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謂”天瑞“者,有些是人為搞出來的,隻不過人主把它當真的崇奉起來,並以之昭示天下,就會同真的一樣了。古代傳說的‘河出《圖》、洛出《書》’,難道真有這麼回事嗎?那不過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罷了!”
宋真宗聽了,當然心領神會,但又擔心地說:“王旦也許不會同意這麼幹吧?”王旦是當時的宰相,因此前寇準已被排擠出朝,所以真宗首先考慮王旦是否肯附從。王欽若說:“我去向他暗示這是出於聖意,估計不會不同意。”果然,經過王欽若說項,王旦同意了。但真宗心裏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正當喝得高興的當兒,命人取出一樽酒來賜與王旦說:“帶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後打開酒樽一看,哪裏是什麼美酒拿裏麵盛的全是美珠!《宋史》是這樣來記載此事的,簡直可以當作小說來讀:“帝由此意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複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