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在完成賈題韜老師《壇經講座》錄音的文字整理、編排和校對之後,成都海潮音書社嚴永奎先生建議我就佛教——禪宗的基本知識,結合現代社會和人生寫一部普及性的小冊子。難卻老友之托,於是我就提起了筆。
要就這樣的題目寫出特色還真不容易,十多年來國內這類書籍出版不少,更因有日本鈴木大拙博士和中國台灣南懷瑾教授,這兩位尊者的著作,無論高度、廣度和深度都是一般學者難以企及的,更何況他們的氣象和風格,更是萬難有偶。好在當今社會局局翻新,總有新的東西湧現出來,現代的中青年亦有自己的精神特色和追求,也有新的眼界。何況中國大陸現代的“風土人情”,也遠不是半個世紀前的模樣了,這大概是大陸後生們的幸事吧!
當然,談佛法,就必須深入世間;要深入世間,則必須學點佛法,兩者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維摩詰經》說眾生是成佛的種子,離開眾生是沒有佛法的。但要把專業的佛教知識傳神地介紹給一般的讀者,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為了方便,所以結合儒家、道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一並運用,結合人們熟知的身心性命、榮辱得失與之相互發明,或能起到貼近人心,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效果。
筆者雖年過“不惑”,但麵對這樣的題目,真的就“無惑”了嗎?好在多年的艱難險阻和曲折人生,對這個“惑”,早已是家常便飯,熟如家珍了。這裏不是經緯學術專著,隻是一些雜感、雜記類的文章,既不求全,也不求備,平時也是胸中有那麼個滋味,於是就行雲流水似地完成了。效果如何,那就有待於讀者評判了。
記得十年前我從康藏“雲遊”數年歸來,嚴永奎先生有詩贈我,我也回贈了一首,曾如此雲雲:
眉間晦朗皆無意,道是雲非未解衷。
雪嶺歸來錦水綠,讀詩感慰此心同。
故人未必全知我,逝者還因一念濃。
雁翅今朝翻海甸,當寓衡嶽借雲峰。
馮學成。
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