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是怎麼折騰怎麼發,從楚到越,從越到齊,從齊到陶,換了三個地方,越換越發,治國治軍,建築占卜,務農經營,幹什麼什麼成。這歸功於他對個人career path(職業道路)的良好設計。每當一個職業達到頂峰,不等進入頹勢,他就另換一種職業,更上層樓,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的奶酪。
春秋第十大蜥蜴--“臥薪嚐膽蜥蜴”勾踐,沒了範蠡和文種輔佐,自己折騰得也挺好,他後來泛海攻齊,占據琅琊,把國都北遷,挪到了齊地琅琊(山東諸城縣東南)。秦國函穀關以東的眾諸侯,據說都歸他號令,對於不聽號令的秦人,曾經舉師撻伐。
勾踐死後五十年間,依然土地數千裏,人眾數百萬人(當時全中國合計兩三千萬人),據說晉、楚、齊、越四國等大。接著,越國不斷發生內亂,爭權鬥爭愈演愈烈,國勢日衰,連著三個國君未得好死,國都也從琅琊遷回吳國。又傳五十年,到第七代越王“無疆”時候,無疆四處興兵,北伐齊,西伐楚,自己給自己掘墓,在公元前334年,被楚威王擊破,無疆被殺,越國所擁有的吳越地區,盡被楚取。楚國成為縱橫五千裏的南中國雄邦。
越王無疆的諸王子跑到浙江沿海地區與島嶼上,分裂成數目不詳的一群小國,依舊各自稱王稱侯,但都臣服於楚,後來向南遷徙,南下到浙南、廣東、福建,和當地的“百越”一起,最終被秦始皇收編,又被劉邦整編,於秦漢時代,被稱為東粵、閩粵及南粵。
而浙江北部的原越國統治區,一直保留著“越”的地理名詞,秦漢時代,叫作“會稽郡”,所以吳越地區,有時又叫吳會。
所有這些撲朔迷離、刀光劍影的傳說早已消逝在煙塵縹緲的曆史長河中了,留下的隻是吳越爭霸的這段傳奇故事,強烈地震撼著人心,以及我們今天出土的一柄“越王勾踐劍”,這劍是在湖北省出土,劍身的菱形暗格和劍柄尾端圓錐體底座內壁上極規整的11圈間距隻有0.2毫米同心圓,其製作技術至今無法破解,劍身錯金鳥篆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我們仍然借助這柄短兵器的罕見真品,依稀看見當年手執寶劍的吳越勇士,虎背熊腰、血膽之人,在兩軍衝殺呼嘯之中,生死相搏,奮厲鋒銳,寶劍劍身,閃爍著公元前5世紀上葉,徹地連天的陽光,和猩紅欲滴的血影,回光與幻影,像一枚漩動於空氣中的遠古黃葉,飄搖而下,激蕩著兩千五百年後的曆史時空,隻剩一種難言情懷,躊躇於歲月之中,繚繞不散。
“注釋1”此據《越絕書》。
“注釋2”嚭,念pi。
“注釋3”《越絕書》:“(範蠡)以內視若盲,反聽若聾。其為結僮之時,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
“注釋4”《史記正義》:(範蠡)佯狂倜儻負俗。
“注釋5”溲:念sou,就是尿。
“注釋6”春夏之交時氣酸戾。
“注釋7”據《越絕書》。
“注釋8”越人的竹席草席馳名中國,知名度仿佛土耳其的地毯。
“注釋9”這裏的“木瀆鎮”就是因為木材堵塞河道而得名。
“注釋10”姑蘇台也修在這裏。
“注釋11”《吳越春秋》:“越王勾踐輸有過寡婦於山上,使士之憂思者遊之,以娛其意。”
“注釋12”據《越絕書》。
“注釋13”《越絕書》文:“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因泛五湖而去。”
§§還是沒有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