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向來勇士很多,半夜的時候,拉出七百人的敢死隊,比賽“原地負重跳高”,連續跳了三次,淘汰了三輪,挑出最優等的三百人,要摸黑偷襲吳王。夫差恐懼,一宿換了三地方。

但是魯國勇士並沒有出擊,有人對季康子說:“靠這三百勇士,不足以傷害吳軍,反倒把國內的勇士都給犧牲了,不如算了。”

於是季康子沒有行動。

這時候,夫差派人向魯國提出講和,季康子答應,大夫士服景伯說:“從前楚莊王圍攻宋國,宋國被圍得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但最後都沒有跟楚國人搞城下之盟。我們現在還沒到受不了的時候,卻要有城下之盟,這是自暴自棄啊。吳國遠來,不能持久,就要回去了,請再堅持一下。”

也就是說,雖然是吳王主動提出講和,但並不是平等的,給魯國定的條件很苛刻,魯國近似於投降,所以,這個盟誓對魯國來講,近乎城下之盟。

但是季康子不同意。於是吳、魯兩國,雙雙盟誓,吳王夫差退回。隨後魯國把邾君還給了邾國人。

此時,齊國齊景公已死,兒子齊悼公內政也不穩,齊國對一度籠絡到的鄭、衛、魯已經失去實質性控製。但是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吳與魯結盟以後,就在吳國的要求下,兩國把共同的矛頭指向了齊國。

但是,吳軍要想向北攻擊,蘇州到臨淄,懸軍一千五百裏,軍需物資,不能完全依賴占領地區供應,而需要國內源源接濟,必須保障運糧道的便利。於是下一年,公元前486年,吳國在邗地築城(揚州的初建),從這裏向北鑿通運河,使長江與淮水貫通,成為一條一百五十公裏長的運糧、運兵的人工運河(是後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江蘇段的基礎,至今流淌兩千五百年,滋養了華夏民族)。到了年底運河開鑿完畢,吳國派人通知魯國,明年聯兵攻齊。

到了公元前485年春天,吳國與魯、邾、郯會合進攻齊國,攻入齊國南境的鄎縣。

這時的臨淄城內,自從齊景公死後,已經死掉一個小傀儡(孺子)了,現在是第二個小傀儡(齊悼公)在位。結果,吳軍剛來,鮑氏家族的人出於私怨,又把齊悼公殺了。隨即眾卿立了齊景公另一個兒子齊簡公接班。

駐紮在鄔縣的吳國聯軍聽到訃告,當即改穿白衣服(當時的軍裝是黑衣服),哭了三天(流得全是鱷魚的眼淚),表示對死去國君的禮儀。

哭完接著,吳國水軍覺得劃船到臨淄不容易,於是改從海上對齊國進攻,結果被齊軍戰敗。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海戰記錄。

水軍不利,吳魯等四國聯軍,也就收兵回國了。

這時候,距離會稽山戰敗勾踐,已經十年了。越國“十年生聚”,從戰爭廢墟上生出的小孩,已經到十歲了,還不夠扛槍的年齡。而夫差在這十年中,四次出兵北上,可謂並沒有玩物喪誌。

隨即到了下一年,公元前484年春天。齊國這邊,新立的齊簡公(去年齊悼公被殺,他接班)想報複去年魯國追隨吳國伐我之恨,即而派上卿國書、高無丕,率軍南下大舉伐魯。

魯國的季康子等人,連忙召集各家卿大夫,湊了些人馬,很多孔子的徒弟在各家當家臣的,也都奮勇上了戰場,一場鏖戰,竟然把齊軍打敗。

隨即到了夏天,因為魯國是吳國的盟友,甚至算是吳國的小弟,看見小弟被齊國打了,吳王夫差當即決議,大發傾國之兵,與魯國一起討伐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