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之路重在綜合修養
大家
楊炳延,筆名秉延、字三禾。河北省新河縣人。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生態中國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自幼酷愛書道,承庭訓,秉儒醫之教,相繼臨摹曆代多種碑帖,獨鍾愛歐陽詢行書,間習“二王”和黃庭堅草書。師承當代著名書家歐陽中石先生,研習翰墨,始終以“師古不複舊,創新不棄宗”為求學之本。漸成勁美峭拔、剛柔相濟之書風。多次參加全軍、全國的書法展覽,出版《楊炳延書法作品選》、《楊炳延書作》、《中國美術館與書法》等。
炳延同誌,應當說是一位很值得人尊重和肯定的同誌。他在軍隊多年,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對文化的學習。個人在學習,向別人學習,由部隊轉業到文化部後,學習更加執著用功。在為人上,他正直無私,他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我們國家事業上,不因私廢公,這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工作和興趣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執著地來學習,他肩負著美術館很重的工作還來繼續學習,這是十分難得的。他用心寫字,用心學習,所以他取得很好的成績。他做副館長的時候以及現在他也沒有忘記學習,他的書寫藝術和對於這門藝術的學問都是很深的。所以,我覺得這位同誌是值得向大家介紹的。
——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先生
中國書法發展到當代,迫切地需要提倡既繼承傳統又重在創新的書法精神。我覺得,楊炳延先生身上就突出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書法創作、創新的文化要求。炳延先生自幼寄意於書法領域,從幼年開始直到現在,經曆很長的綜合學習和實踐的階段,對中國書法的傳統在理論認識、感性培養以及實踐經曆幾個方麵的理解綜合全麵。所以,從他的書法風格、形態以及對他對書法的理解中,我覺得他具備我們今天在講藝術創作時候,特別注重提倡的綜合基礎和全麵修養。
學者型的書法修養和書法實踐構成是進行書法創作的重要因素。在炳延先生身上,這種從事學術和書法創作的藝術特質,就很突出。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書壇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書壇就像整個中國的文化藝術一樣,麵臨著來自外部文化和經濟生活轉型的衝擊,在這種狀況下,書法家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一部分書法家通過變革,藝術創作走向更加開闊,但有的書法家變來變去丟掉了自我。在這個時候,變革的結果是否理想,最重要的是要看一位書法家是不是有堅定的書法理想,特別是堅定的學術方向。炳延先生,由於他對傳統理解很深厚,所以他知道如何把傳統的精華變為自己書法修養的基礎。他在創作上廣收博取,而且又非常注重把自我性情、自我經曆、自我體驗進行充分發揮,也就是講,他以全麵修養的支撐來突出個人創造、個性創造。
炳延先生還具備有當代中國的其他書法家可能比較少有的一種能力。因為他長時間從事管理工作,特別是我們文化領域的管理工作,因此形成一種比較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文化發展、藝術發展。他站在比較高的立場上,形成比較能夠從全局性角度來分析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這可能是一般職業書法家不太具備的。所以,有時候我看他的作品,我覺得他是把自己的綜合學養、書法風格語言研究的經驗以及他的整體綜合能力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再現出來。他的書法作品通過對整體的布局,把理性的和感性的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我還有一個突出的感受,我覺得,這些年他的書法有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一方麵,個性風格依然非常鮮明;另一方麵,書寫形式更加多樣、書寫內容更加活潑,這構成他既豐富又鮮明的書法世界。當然,這與他很多年來非常注重聯係當代書壇的各個方麵分不開,他受到歐陽中石先生長期的指導和關心,我覺得在他身上,很好地傳承著中國書法繼續發展的正典精神。
最近我有一個直接的感受。2009年中國政府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大規模的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在此藝術節中有一個重要的展覽項目——“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這個展覽展示了中國書法將近兩千多年來,即王羲之《蘭亭序》創作以後的書法曆史的流變。其中,我們特別邀請楊炳延先生的一幅新作,也可以說是一幅大作參加展覽。在有限的當代作品裏麵,這一幅作品是很突出的:一是作品尺幅,二是書寫內容,三是他在整個書寫過程中非常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率性的書寫風格,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我們書法的國際交流中起到很好很有效的作用,讓人們看到中國當代書家如何傳承傳統,注重創新,形成書法不斷繁榮的時代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