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道德行為選擇的機製(2 / 3)

生態道德認識的選擇性,還表現在主體的信息感知模式上。主體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感知自然界的,這就決定了對外來信息並非全部接收,而是有選擇的對待,隻接受其中與自己感知模式相符的信息。感知模式又是經驗積累的結果。在生態道德領域,一個人的道德經驗往往沉積為一定的價值感知模式,形成自我獨特的取舍標準。凡是與此模式和標準一致的信息、行為、規範,就立即認同並納入自己的生態道德認識結構,成為主體的認識成果並顯現於生態道德行為。反之,與自己感知模式不相符合的,往往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譬如,普遍的生態道德教育總是對個別人不起作用,出現“對牛彈琴”、無動於衷的現象,這就是個別受教育者的價值感知模式起作用。

生態道德認識的選擇性也表現為主體認知的心理定勢。心理定勢,是指認識發生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是一種心理傾向,這種帶傾向性的心理狀態使認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使認識一開始就指向特定的對象和一定的範圍,去捕捉特定的信息,而絕不是不著邊際。人的興趣就是由此產生的。一個人往往根據自己的道德修養,按自身的道德習慣去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獲取程度不同的認知結果。比如在自我認識這一問題上,人們一般能夠比較正確地認識自己在生態活動中的長短,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而道德修養比較高的人不僅能對自己的生態行為進行反思、內省,還在生態道德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對待同一個道德榜樣,從學習其行為到學習其精神,也表現出不同的方式,這就是主體的認知定勢在起作用。認知定勢正確,能引導主體全麵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不斷提高主體的認識水平;不正確的認知定勢,往往成為偏見、固執的根源。

生態道德認識的選擇性還表現在主體的注意上。注意使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專心致誌向著認識的目標前進,走向認識的深刻與透徹。注意與感知模式和認知定勢的不同在於,它具有暫時性和變動性。一個事物一旦經主體的導引被主體認識後,就轉向下一個領域和目標。這樣,注意不斷轉移、變化,主體的認識麵也就不斷擴大。在生態道德認識中,注意也同樣影響著認識的內容和程度。注意道德修養的人,會經常留心行為舉止是否合乎社會生態道德風範。

生態道德行為的選擇還依賴於情感。情感是主體對自身及客體的感受、體驗,進而發生興趣,建立感情,並在各種情況下通過情緒表現出來。情感是人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心理反應,是人類生態道德發生的心理基礎,同時也是生態道德選擇的心理依據之一。生態道德行為選擇中的情感通常由興趣、情緒和情感三個環節組成,每一環節都具有獨特的選擇作用。

興趣,是人在對外界感受、體驗的基礎上,由欲望轉化而來的。動物的欲望不過是求生本能的驅使,人的欲望都是有指向、有目的的。在生態領域,這種指向和目的使人對某一對象發生興趣,然後,就會十分專注,產生情緒上的吸引。所以興趣是欲望到情緒的中間環節,它反映了主體的處境和需要,體現出主體的價值取向。

情緒和情感更具有選擇意義。情緒和情感是有區別的。情感是主體個性的穩定結構和特點,是比較深層的、穩定的東西,是不能測量的,隻能通過情緒去體驗它。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情感在特定情境中的流露,並隨著情境轉移而變化。情緒又是起伏不定的,一定的情感,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情緒來。在生態道德活動中,情緒通常表現為喜―厭、愛―恨等兩極,因而情緒選擇的基本形式也相對有肯定和否定兩種。情緒性選擇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強烈性。一旦對某對象表現出選擇情緒往往會發展到極端,表現為狂熱、激情等。這一方麵使主體專注、堅定;另一方麵也使選擇結果出現偏差。管理學上教人“情緒壞時不要決策”,就是避免主體被強烈的極端選擇情緒所控製。一般地說,選擇情緒一旦發展到極端的地步,是很難立即改變的,除非主體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其二,感染性。對一個對象,單個人的情緒選擇表現為態度,這種態度會迅速感染周圍許多人,使之也持大致相同的態度。其三,彌散性。愛、憎、悲、喜等情緒,往往在不自覺中擴展了範圍。情緒持續越久,對象範圍擴展得越大。

情感,包括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是廣義情感中的最高層次,也是最具社會性的情感,其選擇作用尤為突出。它不僅具有情緒選擇熱烈性、感染性和彌散性的特點,還具有一個更大的特點:持久性。這一特性在生態道德領域,像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可以伴隨人們一生,並且與日俱增。道德感,是人們自覺學習、修養、實踐而獲得的穩定品質,其中責任感、是非感以及榮譽感等等,每一種都具有特殊的選擇意義:責任感使人自覺履行責任和義務,是非感使人自覺規範行為,選擇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並譴責相反的行為。

意誌,就是根據自覺確定的目的來支配、選擇、調節自己行動的心理過程。它不滿足於認識和體驗、意念和情感,而是把內部的情感、主觀的認識轉化為外部的活動。它通過決定和選擇,使主體的認識和情感互相作用,形成一定的傾向和目的。這個決定和選擇,是在多種可能性中,經過理智而審慎的權衡、比較而作出的,完全符合主體的認知和情感取向,而絕不是盲目的。選擇和決定的過程中,意誌的獨立、果斷能幫助主體排除各種幹擾,堅定選擇決定的信念和決心。比如當麵臨一個道德選擇,意誌能在明察和深知的基礎上,使主體作出正確的、符合道德規範的選擇,並幫助主體排除各種可能幹擾這一選擇的雜念,調節和控製情緒,使選擇成為主體的決心並體現出來。黑格爾說:“意誌通過作出決定而設定自身為特定個人的意誌,把自己與別人區分開來的那種意誌。”可見,意誌表現出主體的自主、自控狀態,為生態道德行為選擇奠定了基礎,是一種直接的、現實的選擇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