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價生態道德行為的方式(1 / 3)

道德評價的手段或表達形式,主要包括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其中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屬於社會評價,它的特點是,行為主體是作為被評價的客體出現的,而評價主體是作為“旁觀者”出現的,並由此地位來確定行為的善惡價值,表示對這一行為的傾向性態度的。而內心信念則屬於自我評價,它的特點是:評價主體和評價的客體兩任集於一身,是直接為評價者本人自己認識和調節自己道德行為服務的。社會評價隻有和當事人的自我評價相一致或大體相一致,並在行為當事人心理上引起了共鳴,才能使行為當事人真誠地和自覺地堅持或改變他所作的行為。

(一)社會輿論

所謂社會輿論,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指一定社會或社會集團中,相當數量有組織或無組織的人們,從某種傳統、經驗、信仰或願望出發,自覺地或者自發地在或大或小的社會範圍內,表達、傳播、交流關於某一現象、事件、關係、行為和人物的評價性看法和傾向性態度。從生態道德的意義上來說,就是人們從熱愛自然的傳統、經驗、信仰和願望出發,自覺地或自發地在或大或小的社會範圍內,表達、傳播、交流關於生態係統的某一現象、事件、關係、行為和人物的評價性看法或傾向性態度。這種評價性的看法和傾向性的態度,一旦成為“輿人之論”,在相當範圍廣為流傳,往往直接地或間接地表達著當時一定社會集團以至整個人類的社會要求、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正是由於它具有這種特點,所以社會輿論突出地成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手段。

社會輿論一般分為正式的社會輿論和非正式的社會輿論兩類。正式的社會輿論是由社會組織或國家機關正式表達的,或者是因它的傳播而形成的。這類社會輿論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有明確的目的和自覺的意圖,有由國家或相應社會組織建立並直接控製的輿論機構和輿論工具(如報刊、書籍、電視、廣播、網絡等及其相應機構)。它的內容以及表達方式,一般是經國家或相應社會組織批準的或認可的。非正式的社會輿論則不然。它是人們直接憑借傳統和經驗,在一定範圍內,自發表達和流傳的看法和態度。這種社會輿論的主要特點,在於它不一定有明確的目的和自覺的意圖(即所謂“發發感慨”、“隨便說說”),不表達或不是有意識地表達國家或相應社會集團、組織的意誌和要求(即所謂“平心而論”),所表達的看法和態度也往往是不成體係的(即所謂“三言兩語”),沒有固定的正式的表達機構或工具(即所謂“街談巷議”、“流言蜚語”)。在每一個社會裏,正式的社會輿論和非正式的社會輿論都是同時存在的。它們在對同一事件、行為,包括同一道德行為的看法和態度上,可能一致,但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可能是根本對立的。

在生態道德的行為評價中,社會輿論有著特殊的功能。第一,它是社會對某種生態道德行為的善惡判斷和褒貶態度的表達方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出現了高潮,人類的認識也隨之出現了三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在工業發達國家,環境汙染達到了嚴重程度,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和安全,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並且也影響了經濟的順利發展。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對人類認識環境問題來說,是一個裏程碑。工業發達國家把環境問題擺上了國家議事日程,整個社會輿論也開始譴責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環境汙染得到了有效的控製。第二次高潮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這是伴隨環境汙染和大範圍生態破壞出現的一次高潮。這一次高潮,人們已經開始自發地抵製汙染環境的行為,而且“保護環境”的呼聲,不僅為環境保護的專家們重申,也上了政治家的講壇。就連篤信上帝等“救世主”的世界宗教大會,會議的主題也是全球生態問題。整個社會輿論都表明了,破壞生態係統的平衡,以及汙染環境等行為是一種必須抵製和反對的行為。第三次浪潮以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地球首腦會議)為標誌,人類開始從環境與發展的分離走向環境與發展有機結合的道路。特別是大會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推向行動,使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實現了發展觀上的根本變革,在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樹立起了新的裏程碑。

第二,社會輿論是向行為當事人傳遞其行為價值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夠使行為當事人從中了解行為的社會後果。我國的環境問題直接關乎個人、公共領域、民族和國家三個不同層麵的利益。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國土麵積的1/3被酸雨汙染,主要水係的2/5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水,4億多城市居民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而環境導致的公害,如大氣汙染、水質汙染、土壤汙染、噪音等,則更是對公共利益的危害。同時,環境問題直接影響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我國每年因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在GDP的總量中不斷增大。2005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這一切都表明,每一個行為當事人都開始清楚,我們對環境的行為是關係到人類生存的,我們隻有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才能夠對得起子孫後代,對得起養育我們的這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