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宇宙這個長鏡頭將“個人”與“社會”這兩個範疇放大,將“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放大為“人類與整個生態係統”的關係,那麼,社會就相當於整個自然生態,而個人就相當於人類,二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人類來源於自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而為了生存和發展又必須支配利用自然。所以,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是永恒的。生態倫理學認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自然生態整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中,必須堅持生態整體主義原則。
其次,從生態學研究成果看,整個生態係統內部的各個子係統之間,子係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對子係統內部某一要素的損害或對某一子係統的破壞,都會對這一子係統或整個生態係統造成嚴重危害。比如,森林植被是地球生態係統的最關鍵因素,也是地球健康狀況的一項最重要的指標,對森林植被的破壞,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棲居於森林中的野生動物的滅絕;因失去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所造成的幹旱少雨,以及一定範圍內對農業的危機;抵抗沙漠侵襲能力的減弱。另外,科學家認為,目前地球氣溫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森林植被的嚴重破壞造成的。農藥的大量使用已經融進母親的乳汁和南極企鵝的肝髒這一事實,就足以雄辯地證明動植物之間那種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作用。因此,按照規律,人類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充分適應、和諧相處的關係,對人類的任何自然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時,都必須以生態整體利益為標準,用生態整體主義原則指導人的自然生態行為。
從實踐根據看。為了人類共同的利益而成立的國際性環保組織和世界性環保運動的興起,為此原則的確立準備了客觀實踐的基礎。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滿足,人生觀、世界觀的變革,而且拓展了人類生存的空間,開闊了人們的宇宙視野,連接起人類的共同利益――我們隻有一個地球。科學已經證明,對生態環境的關心愛護並不是哪一部分的要求,環境的利益從根本上既是打破區域、打破國界,屬於全人類的。我國的長江流經九個省之後,注入東海,衝進太平洋;歐洲的多瑙河穿越八個國家的國界;海灣戰爭中,因為石油大量燃燒,嚴重汙染了流動的大氣層。致使我國的喜馬拉雅山頂落下了黑雪。這些眾所周知的事實說明人類環境的利益的不可分割性。自從環境的警鍾敲響以來,國際間的理論探討和綜合治理工作在不斷加強。
20世紀中葉以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係統認識,深刻揭示了工業繁榮背後的人與自然衝突,對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提出了挑戰。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生動的語言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與環境產生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鍾,標誌著當代環境文化的興起。1972年,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的民間學術組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盡管該報告中的觀點有些片麵和悲觀,但是其中提出的自然界的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的觀點,警示了人們。同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布《人類環境宣言》,宣告“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號召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懷地球這個小小的行星,申明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的環境,是人類莊嚴的責任。1980年聯合國發布《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它的目標是,要求各國采取行動,保持基本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係統,保存物種遺傳多樣性,保證生態係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係統闡明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與實現途徑。標誌著環境文化的理念開始成為人類共識。
國際性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以維護生態平衡為綱領,要求建立“具有人道的和生態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經濟製度”,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得到了廣大青年的擁護,正在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總之,這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的國際性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為生態整體原則的確立準備了堅實的客觀實踐基礎,為生態整體主義原則在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曆史上,由於人類盲目追求發展,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這一深刻教訓說明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如果不堅持生態整體主義原則,不從生態整體的利益出發來選擇人類行為,人類必將自食其果。
自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來,自然界就不再是一個按照緩慢節奏進行演化的純自然係統,而是逐漸地變成人化的自然係統,它的一切變化都無不打上了人類意誌的印記。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不斷征服和改造,曾帶來了人類文明的高度發達和“人定勝天”自豪感的不斷增強。然而,人們我行我素、“各自為政”,為了民族、團體的局部利益,對大自然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沙漠的擴張,森林的消失,物種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等都是因為人類缺乏生態整體意識,缺乏生態整體價值觀念造成的。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銳化,要求人類必須從價值取向的角度檢討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以生態整體利益為標準來判斷人類對自然的行為價值。
(2)生態整體主義原則的內容和要求
第一,堅持共生共榮、協調發展。在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人類既是自然的操縱者,又是自然的棲居者。人類要生存與發展,繁榮與昌盛,但要以自然生態係統的正常、健康運行為保證和前提。人類未來的命運與自然界的命運緊密相連。生態整體主義原則要求人類必須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片麵追求人類的發展,隻求人類利益的滿足,必然要把生態―環境危機這把“達摩克利斯劍”架到自己的脖子上。
實現“共生共榮,協調發展”,要依賴於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科技的發展,豐富了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為保護生態平衡,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各種手段。在這方麵,美國就是一個典型,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他們借助於較為發達的環境科學技術,對環境進行綜合防治,預測科技進步、生產技術革新給環境帶來的後果;全麵評價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及其經濟效果等。生態係統的運動規律有著相當的穩定性。而且,有些自然物質隻要補救及時,方法得當,還能使之“死而複生”。英國的泰晤士河經過多年治理之後,已經魚翔淺底,燕鳴柳畔。隻有共生,才能保證人類的繁榮;隻有協調發展,才能確保人類的長久利益。
第二,堅持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結合。自然界的平衡發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以破壞自然平衡為代價,那麼,生存和發展也隻是人類的一種空中樓閣式的美好願望。生態整體主義原則要求人類必須從生態整體利益出發來思考人類的利益,把人類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結合起來,在保證長期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來追求生存和發展。
所謂長期利益,是指保證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的存在,即自然生態係統持久平衡地運行。所謂短期利益,是指人類每時每刻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相互關係中,一方麵,當短期利益的滿足損害長期利益時,短期利益必須服從長期利益,以保證生態整體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麵,為了保持生態平衡,人類還必須付出經濟代價,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使那些再生資源得到不斷的補充,治理好生態環境。
2.維護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原則
人類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與自己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從自然環境中索取生物資源、適應著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離不開生態環境,就像嬰兒離不開母親一樣,但隨著人的能力的加強,人類已從“自然崇拜”進入“自然主人”之境地。人類越發展,則越使人類漸生出一種對自然的價值觀:人類應該成為自然的主人,讓自然為人類服務。在這一價值體係的指導下,人類在幾百年的時間內所創造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比以往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大得多,控製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手中掌握的能量已經可以將整個地球毀滅幾十次甚至幾百次,開發的對象已經擴展到地球深處、海底礦藏、大氣層、外層空間和其他星球,人類陶醉於征服自然的巨大勝利之中。但這種發展和勝利是有代價的:自然生態受到了幾乎無法彌補的破壞,地球環境出現了災難性的變化,人類正在成為自己活動的犧牲品。不僅現代人類的生存甚至未來人類的生存都受到了致命的威脅。
麵對如此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活動和行為規範,認識到了人與生態環境共存亡這一真理。傳統的生態價值觀受到挑戰、指責和修正,一種以現代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以促進人類與生態和諧發展為內容的新的生態價值觀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並轉化為人們的活動方式、行為規範和評價標準。
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覺行為,是在自己的觀念指導下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活動。正像人類活動時生態係統的破壞是在人與自然相背離,人可以為所欲為地對待環境的觀念支配下進行的一樣,人類維護生態平衡的活動也必須形成人與生態相統一的生態觀念為前提。
維護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原則正是代表了這種新的生態價值觀念,指導著人們的活動方式、行為規範和評價標準,即人類不僅是地球生態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能夠自覺行動的部分,人類對生態係統的平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類的生存有賴於人與生態的統一,不僅要考慮現在的生存,而且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適宜於生存發展的地球,肆意破壞生態平衡,不僅會給現在的人類帶來不利影響,而且是對未來人類的犯罪。人類應該追求生活的幸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幸福生活並不能以掠奪自然、造成生態危機為代價;為了更大的幸福和更長遠的利益,個人必須學會自覺地克製自己,有所追求也有所約束。
過去的生態價值觀在當代之所以屢屢失誤,根本原因就在於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上堅持了錯誤的立場。維護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原則,明確地指明人和自然的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人在征服自然時,不是僅僅將自然看做敵對的對象物,而且也看做是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象物。人類對自然的每一個勝利,隻能理解為人與生態環境所達到的更高一級統一的階梯,而不能理解為人類脫離自然的又一步。在古老的東方文明中,就已蘊涵著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生態價值觀:人是自然中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又是在自然中發展的,順應自然規律可使人生達到最大的幸福,人的最高理想就是達到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參”。相反,如果把人看做高於自然或統治自然的主人,就會把自己同生態環境對立起來,最後隻能毀滅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