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環境的代價。在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率的背後,是觸目驚心的對環境的高損害。現在,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要高出10倍以上。我國環境汙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聯合國公布的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約20個城市中,16個在中國。2000年,全國十大地表水係的COD年排放量達1445萬噸,比Ⅲ類水質要求的800萬噸容量高出80.6%;2001年,七大水係斷麵檢測,達到Ⅲ類水質的僅占29.5%,而劣V類水質卻高達44%;全國城市有66.7%缺水;大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達1995萬噸,比國家二級標準要求的1200萬噸容量高66.3%,酸雨麵積之大,已開始危及韓國和日本;農田化肥農藥汙染、重金屬汙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等現象也日益嚴重。從生活的生態環境質量來看,這種發展趨勢與我們追求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相悖的。據世界銀行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汙染帶來的損失占GDP的比重就達8%以上。這說明,我們的經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生態環境成本為代價的。當天然的生態環境資本用盡以後,繼續按照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經濟,將會犧牲人類的健康。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會超過14億,比美、日、德、法、英、加六國的人口總和還多一倍,而我們的國土麵積隻有六國總和的1/2,按照發達國家的道路發展,我們的單位國土麵積要承受的汙染強度將比發達國家高四倍。這是我國的生態環境絕對無法承受的。而且,發達國家將高汙染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生態環境係統本身就比較脆弱,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很可能導致我們的生態係統崩潰。
影響生態係統環境的因素是複雜的,但首推的還是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和開發。生態嚴重失調、環境嚴重汙染的時期,恰是商品經濟剛剛擺脫自然經濟的約束,工業社會剛剛離開農業社會的軌道而大發展的時期。傳統經濟運行方式遵循一種由“資源消耗―產品工業―汙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資單項流動的開放式線性經濟。在這種經濟運行方式中,人類通過對資源的粗放型經營和一次性利用,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這種經濟生產的高消耗、高產量、高廢棄的現象直接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惡性破壞。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支持能力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增長階段:環境支持係統的壓力持續加大;第二階段是大力補救階段:環境負荷開始減速增長,一直達到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最大壓力,其後逐步下降;第三階段是環境質量逐漸變好。現在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達到第三階段。這就是世界公認的“環境庫茨涅茲曲線”(EKC)。目前,大部分環境危機的根源仍在於富國和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這個差距反過來又加劇了危機。發達國家的人口隻占世界總人口的23%,卻控製著世界商品的80%,它們對大部分的汙染要負主要責任。另一方麵,遭受人口過多、營養不良、疾病打擊最大的都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國家努力追趕發達國家的同時,一個惡性循環開始形成:高速的工業化進程毒害了城市,提高農業產量的努力往往又毀壞了森林,耗盡了土壤的肥力。
人類來自然界,自然界又是人類及其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因此,人類必須把自己融合在自然界中。從根本上說,我們從來沒有脫離過自然的懷抱,也沒有擺脫過自然的控製,更沒有完全逃脫過自然的懲罰。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並不表示人的力量的強大,反而證明了人類自我控製能力的喪失。結論仍是這一點。
這裏,我們仍然需要討論這樣一個並不新鮮的話題:是否應該發展科學技術。
科學的基本因素是知識。我們發展科學技術,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獲得關於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應用於實踐,為人們提供日益增多的福祉。科學的目的是關於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和實踐。美國科學家H?莫爾說:一個科學家的道德義務是在任何情況下,甚至在經濟和政治的壓力下,都為豐富真正的知識作出貢獻,並以此來減少對自然界,包括對人的愚昧、偏見和迷信。科學的準則是獲得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維護這種認識,並正確合理地運用這種認識於改造自然的實踐。由此可見,愛科學仍是我們的重要的道德規範。但是,這裏有許多複雜的問題。雖然自然科學是沒有階級性的,但是如何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如何應用科學技術發明,把科學成果轉變為現實可行的技術和工藝,又反映了不同階級、組織、階層、集團的不同利益。國外有的學者根據科學技術的價值最終要看它在人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觀點,認為科學將不再被理解為在價值上是中立的,而被認為可以用來作惡也可以行善。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科學是不會有罪的。有罪的隻是那些濫用科學成就的人們(約?居裏)。另外,有的科學家提出,為人道主義的理想工作,如果目標同這樣的理想不一致,便停止工作。我們不能在隻對一些人有益而對另一些人有害的研究項目中工作。事實上,這是很難實現的。除了科學成果可能被濫用以外,還有一種更複雜的現象,這就是,一項技術成就,它的社會後果往往是矛盾的,同一項科學技術發明和科學知識,可以為人類造福,又可能有潛在的破壞作用。
根據不同的目標和價值標準提出為什麼發展科學,科學為什麼服務,會得出不同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由於科學可能被濫用,這就提出了科學家應當關心他們的科研成果得到怎樣的應用,應當注意他們的技術發明的道德後果,特別是要預防科學發現對人類的有害後果的問題。
總的說來,科學的目的是獲得關於客觀世界的真正知識。科學是生產力,它是善的、是好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可能有潛在的破壞作用。這種潛在的作用不一定馬上變為現實,特別是常常不能很快被意識到。因此,為了人的福祉,應該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對科學技術的濫用。這種現象一旦發現,就要加以製止,包括應用科學技術手段及其他手段去糾正科學的濫用,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增進整個自然界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