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危機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威脅(2 / 3)

臭氧層――臭氧層是指大氣平流層中臭氧集中的層次,距地麵20-25公裏。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被譽為地球的“保護傘”。本世紀70年代初,美國環境學家觀察到抵禦太陽超紫外輻射的臭氧層遭到破壞的跡象。1985年,英國科學工作者在南極洲上空首次發現了臭氧層嚴重損毀,出現所謂臭氧層窟窿,形成了一個麵積相當於美國國土大小的“空洞”。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全球的臭氧層都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導致紫外線輻射“長驅直入”到達地表,使人類皮膚癌等發病率增高。過量的紫外線還會危害農作物和海洋浮遊生物的生長繁殖。

臭氧層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烴化學製品造成的。氟氯烴的商品名稱叫做氟利昂,廣泛用於化工和冰箱、空調等製冷行業。雖然氟利昂目前在許多國家被限製使用,但全世界年產量仍達200萬噸。氟氯烴氣體在高空會釋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與臭氧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壞。現已查明,臭氧層遭到破壞,或甚至有朝一日會被耗盡,這也是目前癌症發病率急劇上升和海洋食物鏈嚴重受破壞的主要禍根。新近還證實,臭氧層受破壞程度仍有增無減,第二個臭氧層窟窿正在形成。

酸雨――在極短的時間內,因人口激增、密集農業活動和化石燃料過密使用,而大量地排放的氮氧化合物以及各種氣體,在光化反應下形成酸雨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加暴露無遺,愈益嚴重。

在我國的大城市,由於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煤煙型大氣汙染。目前,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以石油、天然氣、核電等優質能源為主,而我國一次能源中,煤炭占到1/2-1/3,其他較為潔淨的能源所占比重甚低,是汙染我國環境的一大源頭。根據國際能源機構公布的世界各國CO2排放量狀況,中國居第二。2000年,全國煙塵排放量達232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1995萬噸,致使城市大氣質量大都超過國家標準。在我國西南、華南地區還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酸雨區,近年來呈擴大趨勢。

60億人賴以生存的地球向人類發出了一係列警告:旱災、颶風、洪水、高溫互為呼應,一齊襲擾著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麵對地球如此頻繁而集中的報複,人們在瞠目結舌之餘不得不反躬自省:必須迅速一致地行動起來,好好保護我們這不堪重負的脆弱的家園。

破壞了的生態係統對人類的報複,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人並不是萬能的,人類的能力總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承認,人,僅僅是千千萬萬物種的一個,是依賴於大自然而存在、發展的。若違背了這點,人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更談不上控製和征服自然。

(三)人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和開發並不表明人的力量強大,反而證明人類自控力的喪失

我們始終強調的一個事實是:人類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和駕馭能力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對人類理性的盲目的樂觀主義在很大程度上迷惑和阻礙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嚴酷現實的認識。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並不表示人的力量的強大,反而證明了人類自我控製能力的喪失。

在我們的國家,國民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現在仍處在向天、向地、向自然伸手要的階段,卻又自認為能力不錯,可以“人定勝天”,卻不知,這恰恰說明我們控製不了自己。如果說生態問題、環境汙染乃至資源問題對全球來說是緊迫的,那麼對我國尤為緊迫。我國資源的人均占有數與世界平均數比較分別為:國土麵積14.4畝:49畝;耕地麵積1.5畝:5.5畝;草原麵積5.5畝:11.4畝;森林麵積1.8畝:9.8畝;河流徑流量2600立方米:11000立方米。其中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第120位,僅高於蒙古、西亞和北非等沙漠國家。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資源仍在遭受嚴重的破壞和巨大的浪費。比如,我國的水土流失麵積共約150萬平方公裏,幾乎占國土麵積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沙漠化麵積為17萬平方公裏,且有擴大的趨勢;西部與北部草原退化嚴重,總麵積達7.7億畝;全國森林年生長量隻有2.3億立方米,而消耗量卻在3億立方米以上;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現在的經濟發展勢頭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應該不成問題。但如果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據報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任Topfer先生認為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不可能實現,想來他擔心的也是資源和環境容量的約束,他的警告值得引起我們高度的注意。

1979-2004年這25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7%。2003年,我國的GDP總量已達到1.4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然而由於采用高增長、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和環境破壞的速度也在加快。這種發展模式使我國資源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首先是資源的代價。2003年我們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0%,世界水泥總產量的40%,世界煤炭總產量的31%,實現的GDP卻僅占世界的4%。這表明,我們的經濟增長的效益低下。中國每創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從資源製約的角度看,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2003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鋼鐵第一大國、水泥第一大國、家用電器第一大國、電話第一大國、服裝第一大國。但是,在產品產量猛增的同時,我國資源和能源對進口的依賴也日益上升。僅在2003年,就從海外進口了超過l億噸的石油和成品油、1.4億多噸鐵礦石。作為鋼鐵第一大生產國,我國的鐵礦對進口的依賴將會逐步達到50%左右,石油對進口的依賴也將達到50%,甚至更多。據測算,目前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可采儲量,其靜態保障年限分別僅為40年和60年。如果考慮到我國的國際支付能力、對於資源的全球競爭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以及高消耗水平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等因素,很顯然,中國的高增長是難以為繼的。2003年,中國麵臨了第一次能源危機,為能源價格的上漲付出了大約60億美元(或GDP的0.4%)的代價。電力短缺日益嚴重,能源安全凸現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