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自非官方國際學術組織的報告(2 / 3)

在科學史上,人們在巴西發現了野生橡膠,從而培育出高產新種,大幅度提高了橡膠的產量。原始林中的許許多多野生植物,一旦為人們所認識,就會成為無價之寶。因此,這麼多物種的滅絕,對於人類來說不啻於失去了一個巨大的寶庫。生物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可能再生,發達的科學可以造出新的物種,但絕不能使原來的物種恢複。

(2)垃圾成災

與日俱增的危險廢物正在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環境。據估計,地球上的危險廢物正在以每年5億噸的速度驟增。其速度增長之快,令人瞠目。

危險廢物主要產於工業化國家,其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90%。過去相當長一段曆史時期裏,人們常常將這些危險廢物往空地上一扔了之,或者隻簡單地處理一下:往地下一埋,或往河裏一投。上世紀70年代末,人們在美國紐約發現,一座小城竟完全建立在一個廢物堆上,那裏堆放著8萬噸有毒廢物。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發現一個著名的意大利葡萄酒產區種植的葡萄竟不能再用來釀造葡萄酒……美國的財富和工業能力舉世無雙,其廢物之多也是世界第一。每年,美國人扔掉160億塊尿片、16億支鋼筆、20億把剃刀、2億2千萬隻輪胎。美國人三個月中扔掉的鋁足夠建造美國民用航空所需全部飛機。

近年來,工業化國家開始對廢物作妥善處理,但處理能力十分有限,真正能得到合理處理的危險廢料微不足道。在歐洲,目前隻有25%~35%的危險廢物得到回收或再利用。目前,每三分鍾就有一船危險廢料跨越國界。第三世界是危險廢料越界活動的最大受害者,是工業化國家轉嫁危機的主要犧牲品。1996-1998年間,工業化國家往第三世界國家輸出危險廢物達800萬噸之多。這種做法突出地象征著富國對窮國的環境破壞,代表了拋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毒物的最不負責任,最不顧後果的辦法。

整個地球似乎到處都是垃圾,垃圾仿佛也在與人類你死我活般地爭奪著土地。國際範圍內的廢品堆存無異在向一個國家的人民宣戰。如果這樣的廢品繼續擴散,人類將無異於向地球生態環境宣戰,向自己宣戰。

(3)熱浪的衝擊

在1906-2005年的100年時間裏,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2005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79ppm為65萬年來最高;與1980-1999年相比,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1-6.4……

1988年6月5日,第18個世界環境日提出的主題是:“警惕:全球變暖”。1988年整個地球仿佛發瘋了一樣,最使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熱浪襲擊了全球。

北美幹旱。1990年夏天美國中西部遭受了50年來最大的一次旱災。驕陽似火,蒼青色的蒼穹望不到一絲雲霓;燥熱的幹風,把濕潤肥沃的土地吹裂成縱橫龜紋;久旱不雨,使江河湖泊水位下降乃至幹涸。2004年7月初,熱浪襲擊亞平寧半島,意大利南部的科森察出現44的最高氣溫。同時,希臘首都雅典出現了42的異常高溫。7月中旬,開羅氣溫超過40。在中國,自7月初始,持續不斷的高溫天氣在十多個南部省區出現,有些地區氣溫超過40,罕見的高溫導致重慶、南昌等地中暑死亡人數達數百人。

(4)各種人為事件造成的環境汙染

1978年之前的19年裏,全世界發生了七次主要化學事故,造成739人死亡,2647人受傷,18230人背井離鄉。1978年以後的八年內,有13起重大化學事故,造成393人死亡,4848人受傷,近100萬人疏散。

1984年印度博帕爾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無意中釋放出一種有致命毒性的甲基異氰酸物煙霧,造成2500人死亡。20萬人逃離家園。現在仍有10萬人視覺模糊、肺功能喪失、內出血和神經及心理失調。

1986年4月,原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70多噸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汙染了歐洲大部分土地、食物和水。在事故發生後的75天裏,有28人死於嚴重的放射性中毒,300人受嚴重輻射,10多萬人被迫撤離家園,2500平方公裏的土地變成不適宜居住的地區。

由於1991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侵占和吞並,引發了舉世矚目的海灣戰爭。戰爭給海灣地區的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極大的破壞。戰爭開始不久大量原油湧入波斯灣,致使整個海域遭受了嚴重汙染。麵積僅有1.7萬平方公裏的科威特卻有700多口油井在燃燒。石油專家估計,科威特的石油大火每天要白白燒掉600萬桶原油,這場創紀錄的石油大火曾無情地汙染著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油井在燃燒中每天釋放出大約5000噸油煙、120萬噸二氧化碳、9000噸二氧化硫和相當數量的有毒氣體。科威特衛生專家曾比喻說在如此嚴重汙染的環境中生活,相當於一個人整天不停地吸煙。由於天空被濃濃的油煙氣團覆蓋,阻礙太陽的光照到達地麵,使得科威特的氣溫驟降。據戰爭結束後不久測定,科威特的氣溫比往年下降達10,同時還可能影響亞洲季風,導致印度和東南亞出現冷氣候及反常的霜凍,造成幹旱。另外含有大量油分子的濃煙在陽光和蒸氣的作用下形成一種帶有油脂的黑色雨滴和普降黑雨,使農作物歉收,可能使數百萬人死於幹旱和饑餓。總之,海灣戰爭這場災難對人類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明顯,有些方麵會影響幾代人。

(二)我國的環境狀況

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國的人均占有資源數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以人均耕地而言,已由1949年的2.7畝下降到目前的1.3畝不到,隻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美國的1/8。我國人口增長正值第三次生育高峰,每年以1600萬的速度在增長。我國以占世界耕地麵積的7%,來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國麵臨的環境形勢比較嚴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雖然基本形成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為主的環境政策體係,初步建立了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環境保護管理體製,並在環境科研、監測、宣傳教育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城鄉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我國生態係統所承受的負荷還是十分沉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資源的製約作用日益明顯;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環境治理的任務依然相當艱巨;大江大河防洪體係尚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消耗高、資源浪費、汙染環境等粗放經營方式仍比較嚴重。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一,從全國範圍來看,生態環境的破壞還在發展。科學考察表明,一個地區、國家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必須達到30%以上。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隻有12%,在世界上屬少林的國家之一,排在第120位之後。現在,許多地方重采伐,輕營造,甚至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每年僅農民燒柴一項,就要毀掉相當200萬公頃的木材。每年森林消耗量大於生產量達1億立方米之多,這種局麵短期內不易扭轉。加上各種危害,目前可采森林資源已瀕臨枯竭。

我國可利用的草原33億畝,由於不合理開墾、超載放牧,草場退化麵積已達7.7億畝,占可利用麵積的23%之多,平均產草量比上世紀60年代下降30%~60%。我國水土流失麵積已高達150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1/6,可耕麵積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為50億噸,為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相當於我國每年生產的化肥產量全部付之東流,直接經濟損失達70多億元。

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大為加劇。以長江上遊為例,上世紀50年代是每5年一大旱,70年代上升為10年8旱,80年代年年有旱災。洪澇災害日趨頻繁和普遍,四川省50年代發生3次,60年代發生5次,到了80年代,年年有澇災。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態係統已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一旦遇上暴雨大風,就極易釀成災害。

第二,我國是世界上汙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環境汙染比較嚴重,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危害,並不亞於50、6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聯合國公布的全球十大汙染城市,我國就占了3個,其中包括北京在內。每年燃煤直接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廢氣達1500萬噸、煙類1200萬噸,嚴重汙染了大氣。由此造成的酸雨危害已危及20多個省區,西南地區的酸雨汙染已同世界著名酸雨區域相仿,並有向華東地區延伸的趨勢。

水汙染情況也很嚴重。全國每年有370多億噸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許多河流成了臭氣熏天的黑水河。上海黃浦江每天要接納500萬噸左右的城市汙水,80年代的黑臭期竟然高達200天之多,蘇州河水的汙染令遊客大為掃興。

由於水汙染嚴重,我國許多地區不斷增長的用水量與有限的水資源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全國有180多個大中城市每天缺水量達1300萬立方米之多,直接影響工業產值1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