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與自然的平等關係(3 / 3)

(2)人類萬能主義。“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必引出“人類萬能主義”的意識。

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反映了幾經發展的以人為世界中心的觀點。古代中國人將混沌狀態描繪成一個巨大的蛋,然後分成天和地、陰和陽。希臘人則相信地球在混沌之後立即產生,並賦予諸神生命。在非基督教社會中,地球被視為母親、造物主。

猶太教、基督教的傳統則引進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地球是上帝的造化。因此,基督教的傳播使“人類沙文主義”觀念更加膨脹起來。

啟蒙運動使人類認為可以通過科學技術來創造自己的未來。正是從“人類沙文主義”出發,對於人所具有的能力和人的作用被無限地拔高誇大了。聳人聽聞的天人感應論和儒家特別是荀子的“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發展成為“人定勝天”的理論,而在現代社會受到了廣泛的肯定和宣傳的這種理論又助長了“人類沙文主義”。

我們的確也承認,科學技術有著很強大的能力,人類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可以登上更遠的星球;人類可以讓許多原本不可能想像的東西成為現實,甚至,人類創造了一個自然界並不存在的“人工自然”……

但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自身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從而使人深刻地意識到:科學和技術並不是萬能的,人和人的理性也不是萬能的,那種對人類理性的盲目的樂觀主義在很大程度上迷惑和阻礙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嚴峻現實的認識。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和駕馭能力是微乎其微的,我們從來都沒有脫離過自然的懷抱,也沒有擺脫過自然的控製,更沒有脫離過自然的懲罰。曾有人說過:“自然界無限複雜,無論您還是任何別人都永遠無法對它有足夠的了解,以便管理或改進它。”這句話,對於盲目地認為人類是萬能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的提醒。我們必須完全拋棄“人類沙文主義”的觀點。

2.評人與自然中的主體與客體關係

在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中,如何認識主體以及客體,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係存在著一些錯誤的看法,最根本的特征是,在觀念中把自然人化,把客體主體化,用主體的存在同化乃至泯滅客體的存在。

認識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著表現,人類通過認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故此,想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要揭示認識及其本質,這就涉及主體、客體以及主體和客體的對應關係。

認識的主體是什麼?馬克思說:“主體是人”。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身體,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都屬於物質自然界,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人還要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生活資料,同其他的自然存在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正因為人是一種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才有必要也有可能以一種現實的物質力量同自己的對象發生物質的相互作用,才有可能成為具有認識功能並從事認識活動的物質承擔者。這是人能夠成為認識主體的自然物質前提。

人成為現實的認識主體,還在於人不僅是自然界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人與一般的動物不同,他是通過勞動來與自然界發生物質、能量的交換,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而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在勞動中,人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係,而且人們之間也發生關係。人在勞動中,既生產出自己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同時也生產出自己的社會關係。人是社會關係的承擔者。正是在社會性的勞動中,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改變了人的機體組織,創造了工具、語言和意識,使人從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上升為社會存在物,獲得了人所特有的社會性的本質力量,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

人具有意識性,這是人作為認識主體的基本特征。人在社會性勞動中,把外部世界當做自己活動的對象,逐漸形成關於外部對象的意識,從而把自己同外部世界區分開來;與此同時,也逐漸形成對自己的地位、需要、本性、力量以及活動本身的意識――自我意識,把自己與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人意識到外部世界和自我,這是人成為有意識的自覺的主體的標誌。意誌、思維是人作為認識主體的必要因素。但主體不是認識、思維,人作為認識主體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它是自然、社會和意識的統一體。總之,隻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並從事有意識的活動的人,才能成為現實的認識主體。

什麼是認識的客體呢?從可能性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認識的客體即認識的對象。但是,就其現實性來說,一定曆史階段上的認識客體隻是世界上的一部分事物,這就是進入人的活動領域並與主體發生聯係的那一部分事物。認識的客體首先應是客觀存在(或存在過、或可能存在)的事物,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從這個方麵來說,作為認識客體的事物不依賴於主體而存在,它比之主體具有一種優先的地位。這是客觀事物成為客體的首要前提。不肯定這一點,就不是唯物主義。但是,任何事物優先地成為現實的認識客體,則不僅僅是由於它的客觀實在,還由於它同主體發生具體的聯係,成為主體活動的對象。客觀世界中那些還沒有進入人的活動範圍,還沒有同主體發生具體聯係的事物,盡管它客觀存在著,也不能成為現實的認識客體。

客觀存在的事物成為對主體有意義的客體,既取決於該事物本身的性質,也取決於主體本質力量的性質和發展程度。例如,隻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但是音樂隻是對於具有音樂感受能力的人才是客體,而對於沒有任何音樂感受能力的人,最美的音樂也不具有客體的意義。所以,對象性是構成客體的最基本的特征。就這一方麵來說,客體依賴於主體,它具有從屬的意義。但是,這決不意味著主體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客體,因為一切的現實的客體都是由可能的客體轉化而來的,而可能的客體的存在並不依賴於主體而存在。石頭為客體,是當人們把它作為石器、建築材料來使用的時候,這可以說它是主體活動的產物,但石頭的客觀存在又是不依主體為轉移的。因此,主體在創造任何現實客體時,都必須遵循客體本身的性質和規律,而不能主觀任意地創造。

認識中的主體和客體,並不是兩種彼此隔絕的獨立實體,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本質上是一種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這種相互作用與自然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有質的不同。因為參與這種相互作用的主體是有意識地從事社會活動的人。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發明和創造各種工具(包括物質工具和思維工具及其操作方法),積極地改造客體,改變客體的物質形態,以適合主體的需要。所以客體和主體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兩種關係,即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和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一方麵,主體改造客體,消除客體的片麵的客觀性;另一方麵,主體反映客體,消除主體的片麵的主觀性。

主體和客體,都是曆史地、社會地形成的,具有社會曆史的特征,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化生產的發展,極大地強化了認識的主體,空前地擴張了認識的客體。“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已不再是詩人的想象,而是科學的現實。射電望遠鏡把人類的視野擴張到200億光年以上的遙遠的天體,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大分子的內部結構和單個原子的形象。同18世紀以前相比,人類認識到的宇宙客體的範圍已擴大了10萬億倍。客體的深刻而全麵的變化,既是主體深刻全麵變化的物化形態,同時又進一步要求發展、強化、完善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為主體的強化提供了新的物質手段。

但是,正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客體時強調的一樣,主體在創造任何現實客體時,都必須遵循客體的性質和規律,從這一方麵來說,主體(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絕不是主觀臆造便可統治整個世界。在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時候,主體和客體的這種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賴關係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