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翻譯大多以字、詞和句子為單位,換句話說,譯者注意的焦點在字詞和句子上。曆史上西方的聖經翻譯和中國的佛經翻譯就是基於字詞的翻譯。20世紀50年代中期,林語堂和趙元任等學者提出了以句子為單位的翻譯思想。今天看來,無論是以字詞為單位還是以句子為單位,似乎都過於片麵而忽略了統轄字詞和句子的語篇。他們把本應作為一個意義整體對待的語篇拆得支離破碎;譯者在翻譯操作中似乎隻需要注意詞和小句等較小的語言單位,讓更大的語言單位去自行運作,等遇到難點或修改時再來顧及它們。我們不禁要問,如果譯者不加以悉心處理,大的語言單位何以自行運作?交際中的語言基礎不是詞、句,而是語篇。語篇不是互不相幹的詞句的堆砌,而是語義連貫的整體。翻譯即交際,翻譯的單位也應為語篇。譯者的最終目的是要追求譯文在語篇層次上的對等,而不是字詞上的對等。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強化語篇意識。語篇翻譯,指的是以語篇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以追求譯語語篇與源語語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對等為目的的翻譯。所謂最大限度的對等,就是要盡量地尋求目的語與源語在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及語篇意義上的對等。此外,在可能的情況下,還要尋求兩種語言的語篇在形式上的對等。語篇翻譯的過程是語篇再生的過程。其中譯者麵臨雙重任務:從整體上理解源語語篇的意義並構建與源語語篇整體意義對等的譯語語篇。篇章是評判翻譯質量的最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