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聯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產生不同的聯想。“cuckoo”杜鵑的啼叫聲會使英美人喜上眉梢,因為在他們心目中,“cuckoo”是歡樂喜悅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杜鵑啼血”的形象源於周末蜀王杜宇死後魂魄變為泣血之杜鵑這一典故,杜鵑的啼叫聲會讓人聯想到悲傷、淒切、憂愁。鬆喻指堅定、長壽,梅喻指堅毅、堅忍,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氣節的絕佳象征物,竹通常喻指堅定、正直的性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鬆、竹、梅”又被喻稱為“歲寒三友”。而在英語中,pine、bamboo、plum都不會使西方人產生這樣的聯想。“Enjoy the moon light”對西方人來講沒有特殊的聯想意義。但“賞月”對中國人來說,往往會聯想到中秋的月明之夜與親人團聚的情景,還會聯想到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嫦娥奔月”的美好傳說以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名詩佳句。
(五)對外來語的不同態度英語對外來語持開放的態度,英語詞彙的國際性是它的明顯的特征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現代英語50萬個單詞中有80%為外來詞,其中40%借自法語,10%源於拉丁語,其他分別來自丹麥語、德語、希臘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荷蘭語、日語等等。例如,來自法語的:government,country;來自拉丁語的:school,chalk;來自丹麥語的:cake,egg;來自德語的:dock;來自希臘語的:myth,philology;來自西班牙語的:cargo,cigar;來自意大利語的:opera,costume;來自葡萄牙語的:caste;來自荷蘭語的:deck,skipper;來自日語的:sushi等等。漢語對外來詞的態度上,總體上傾向於保守。即使在當代,漢語在強調“規範化”、“純潔性”的同時,對外來詞也持否定,甚至排斥的態度。在80年代初,有學者提出“不要濫用外來詞。濫用外來詞有損於語言的純潔”。進入90年代以來,人們對漢語所謂的“規範化”、“純潔性”有了些新的理解和看法,有一部分學者更願意從積極的角度,科學客觀地研究外來詞。外來語進入漢語,主要以直譯詞和音譯詞為主,但也存在源語詞彙的現象。例如,維生素A、SOS船舶飛機等的遇難新呼救信號、AIDS艾滋病、GDP國民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