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葉爾馬克及其後繼者征服失必兒(西伯利亞)汗國(1 / 2)

一、北亞地理概況和失必兒汗國的興起

本書所說的北亞,指前蘇聯的西伯利亞(廣義),今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它西起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上遊,東到太平洋海岸,北瀕北冰洋,南鄰哈薩克、蒙古、中國、朝鮮,總麵積約1200萬平方公裏。為了論述方便,筆者綜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情況,把廣袤的北亞分為四部分,即西西伯利亞平原(烏拉爾與葉尼塞河之間),中西伯利亞高原(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東西伯利亞山地和遠東。遠東西從石勒喀河和額爾古納河的彙合處起,北沿斯塔諾夫山脈外興安嶺東向到鄂霍次克海,南抵黑龍江。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北亞極其地廣人稀,甚至渺無人煙。據《蘇聯大百科全書》(1970年版)載,18世紀伊始,在西伯利亞的東斯拉夫人已達30萬,大大超過了土著居民的數量。這就是說,當地土著居民隻有20多萬。據《蘇聯史綱》(1955年版)載,17世紀時西伯利亞的少數民族約有20-22萬。這兩個數字很可能偏小,但也差不了太多。而且這20多萬人主要居住在北亞一西伯利亞南部,即與哈薩克、蒙古、中國、朝鮮接壤的地區(因氣候相對溫和,自然條件相對好些)。而廣袤的中部和北部9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人跡罕至,隻有原始部族。北亞一西伯利亞最南部靠近文明世界,當地也有文明民族居住。中亞、蒙古、中國等文明民族對它也有所了解,有稀疏的交往。所以俄國人在最南部的活動基本上屬擴張性質,當然也伴隨著一些探險、考察活動,有一些地理發現成果。

15世紀末葉,在托博爾河下遊、伊希姆河、圖拉河(Typa)、額爾齊斯河下遊、奧姆河、塔拉河、鄂畢河中遊一帶的西西伯利亞地區興起了失必兒汗國,又稱西伯利亞汗國。它們在俄文中都是снбирь,在英文中分別為Sibir,Siberia。16世紀下半葉汗國的汗王為苦楚姆,有的俄人便稱之為苦楚姆汗國。其都城為失必兒(西伯利亞),又稱卡什雷克(Кашлык),今為伊斯克爾(Искер),在今托博爾斯克以東20公裏處額爾齊斯河右岸。關於西伯利亞地名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來自西西伯利亞的土著“沙皮雷”人的俄語變化;一說失必兒(西伯利亞)汗國因其都城名而得名,整個西伯利亞又因這個汗國名而得名;又說得名於俄語“北方”(Север)的轉訛;又說語源為蒙語“沼澤地”(Shibir)。還有的說係中國古代少數族“鮮卑”的音轉。筆者以為,西伯利亞得名於俄語的“北方”或蒙語的“沼澤地”相對可信。

失必兒汗國的種族、民族、部族成分很複雜。統治民族為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西伯利亞韃靼人。被征服受統治的有漢提人(奧斯嘉克人)、曼西人(沃古爾人)和巴什基爾人等。土著部族主要從事畜牧、狩獵、捕魚、養蜂等,仍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階段。西伯利亞韃靼人除那些以外也從事農業、手工業、並有了金屬冶煉(銅、青銅、鐵)。中亞的布哈拉商人和商隊則左右著汗國的外貿。16世紀以降,西伯利亞韃靼人中間早期封建生產關係逐漸形成。全汗國約有3萬稅民。信仰方麵伊斯蘭教逐漸成為官方宗教和韃靼人的宗教。失必兒汗國是個割據鬆散的早期封建國家。汗王之下有許多擁有領地的諸侯領主,他們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和自治,對汗王的依附隸屬隻表現於納貢(主要是毛皮)和隨從出征。各領地之間沒有鞏固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