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17世紀上半葉法國人發現大湖區和北美腹地(2 / 3)

錢姆普林1615年探險的地理發現成就是巨大的。他發現了休倫湖和安大略湖,開始了對五大湖地區的發現進程;發現了尼皮辛湖、錫姆科湖、奧內達湖等小湖;探察了渥太華河中下遊、發現了一些小河。再加上他以前對黎世留河的考察和尚普蘭湖的發現,對芬迪灣、新斯科舍、直到今美國羅得島州馬撒葡萄園島的考察,可以說五大湖以東,聖勞倫斯灣、薩古恩來河以南、馬撒葡萄園島以北的北美地區(包括阿卡迪亞,即新斯科舍及迤西)的北美地區都被發現了,它的大致情況都被認識和了解了。但錢姆普林為了移民和殖民曾屢次參與印第安人各部之間的部落戰爭,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造成人員傷亡,應該受到批判和譴責。

錢姆普林探險隊和殖民移民群中,有個叫愛丁·布留列的法國青年。1608年他16歲時便隨同錢姆普林來到新法蘭西。於1610年起便留居在印第安部落中,並學會了易洛魁語、阿爾貢金語等印第安語言。他是第一個北美型的“林中奔跑人”(coureurs de Bois),即集獵人兼毛皮商、翻譯、農牧民、探險家和旅行家於一身的人。他很可能在1610-1611年便首先發現了休倫湖,因為他當時在那一帶與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布留列參加了錢姆普林1615-1616年的探險發現。他們到達錫姆科湖以後,布留列帶12個休倫湖人告別了錢姆普林和大隊分頭探險。他先南下,到達了多倫多的安大略湖,所以他有可能比錢姆普林先發現安大略湖,因為後者東向到安大略湖的路要遠些難些。他往南渡過了安大略湖的西端,穿過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地峽,航入了伊利湖。這樣就發現了五大湖中的第三個湖——伊利湖。他向東渡過了伊利湖北端,向東穿越了300多公裏的陸地,發現和到達薩斯奎漢納河上遊。他們乘船順流而下,航行了好幾百公裏,先向西南再轉東南又轉西南又再轉東南,最後駛入了切薩皮克灣,還探察了特拉華半島。這樣,法屬加拿大和英屬弗吉尼亞便終於建立了陸上的聯係,布留列也成了首次穿越賓夕法尼亞的歐洲人。

1617年春,布留列小探險隊北返。途中他們被易洛魁人打散。布留列輾轉流落於易洛魁人和休倫湖人之中,1619年才回到魁北克。

1621年,錢姆普林又派布留列等探察休倫湖一帶。他們在那裏發現了休倫湖的北方湖峽、馬尼圖林島和其他湖島,發現了源於蘇必利爾湖注入休倫湖的聖瑪麗河。布留列一行在那一帶盤桓了好幾年,到1628年才到達西經90度30分,北緯48度的蘇必利爾湖西岸。布留列成了第一個向西深入北美腹地這麼遠的歐洲人,並發現了五大連湖中最大的蘇必利爾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布留列還考察了它的東岸、北岸和西岸。由於這些林中奔跑人文化不高,沒有把這一重大的發現寫成詳細的報告,畫出準確的地圖,以致一些人把發現蘇必利爾湖歸功於後來的耶穌會士。其實布留列對它的基本正確的定性和簡明的描述還是有的。他稱其為休倫湖“上遊的湖”(superieur,音譯蘇必利爾)。他寫道:“在淡水海(休倫湖)的旁邊有一個非常遼闊的大湖。它的水注入一個大瀑布(蘇聖瑪麗)……上述大湖和淡水海一起延伸……,考慮到已得知的裏格數,長達400裏格(約1800公裏)”。從休倫湖的東南角到蘇必利爾湖西角,湖岸總長的確如此,可見布留列作出了正確的描述。布留列後來於1633年死於休倫湖印第安人之中。

1627年,錢姆普林當上新法蘭西總督。1632年,他在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之間聖勞倫斯河河畔建立了三河城(其他兩條河彙入聖勞倫斯河之處)。1634年,錢姆普林又派另一個林中奔跑人讓·尼科列特去探尋印第安人所說的“西部海”。尼科列特率幾個休倫湖人先到達布留列發現的聖瑪麗河河口,然後朝西南行走,穿過馬基納克湖峽,這樣便發現了五大湖中的最後一個密歇根湖。尼科列特沿湖北岸、西岸探察,發現了湖內的格林灣、注入灣內的福克斯河。尼科列特溯河而上到了溫尼巴戈湖並繼續逆水而上到了福克斯河上遊。他從當地印第安人那裏打聽到離河不遠處的西部有一條“大水”,他便繼續向西前進,發現了威斯康星河。他又順河探察,於是發現了印第安人所說的大水密西西比河。尼科列特沒有繼續探察,而是回到魁北克去報信,說他發現了一條可以自由通航,流程不長,能迅速進入大南海-太平洋的大河,這條河向南奔流。1638年他回到魁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