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在南海遇到的第一片陸地,任何歐洲國家對它都一無所知。我們授予它‘範·迪門之地’的名字,以紀念我們英明的主人,是他派我們來進行這次發現;我們把所知的周圍島嶼命名為東印度議員群島,可以在我的畫有它們的小海圖上看到它們。”
“那片陸地風景秀麗,普遍覆蓋著樹林,陸地延伸到遠方,到處都可以駛近靠岸,能看得很遠,因此登陸時我們的人總能望見土著人和野獸,沒有濃密的灌木叢或幼樹林阻礙視線。這些說明探察這個地區很便利。”
“我們帶著一支將立在那裏的刻有東印度公司標記的標杆和一麵奧蘭治親王旗,以便讓後來者知道,我們已到過此地,已把這片土地據為我們的合法財產……我們於是命令前已提及的那個木匠獨自遊到海岸,帶著那支標杆和那麵旗幟。我們利用風穩住大舢板;我們叫他把旗幟套在標杆上端插穩在地上。”
塔斯曼的這次航行從西向東橫渡了印度洋,開辟了從非洲到澳洲的新航線。塔斯曼的這次探航證明,的確存在新荷蘭這個新世界,新荷蘭不是延伸到南極的南大陸的一部分,也不靠近南大陸,因為他橫貫了新荷蘭的全部南方水域。塔斯曼事實上從南、東、北三方麵環繞了澳洲(見塔斯曼航行圖),從而把它的大小限定在這個範圍內。加上此前西方航海者在澳洲北海岸、西海岸、南海岸的發現,澳洲的大小也多少被粗略地確定了。但新荷蘭到底是個巨大的群島還是一個完整的大陸,其輪廓如何,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塔斯曼對他的一係列發現也有重大的誤解,其中,新西蘭便不是南大陸的一部分,也不是一個島,而是兩個島。
荷蘭當局和東印度公司對塔斯曼1642年的航行所獲不大滿意。於是,範·迪門總督等於1644年再次派塔斯曼率船隊去探險,解決遺留的重要問題。他們在給塔斯曼等的指示中要求:“查明新幾內亞是與巨大的南方陸地連在一起還是被海峽或楔人的島嶼隔開;新發現的範·迪門之地是否與上述兩大地區或與其中一地連成整體(指新幾內亞和新荷蘭);新幾內亞和未知的南方陸地之間可能有些什麼島嶼;在查清以後,就可以更容易地和更便利地去獲得有關上述所有已知和未知陸地的自然情況和位置的更豐富的情報。”
塔斯曼第二次探航共帶了3艘船111人,船上載著用於交易的貨物象牙、鏡子、龜殼、瓷器、針、刀子、香料、珍珠、烏木、金、銀、釘子等。他們於1644年1月從巴達維亞出發,1644年8月返回原地。由於塔斯曼此次航行的航海日記早佚,傳下來的原始資料隻有塔斯曼和他的副手維斯切爾繪製的地圖和1644年12月巴達維亞議會給阿姆斯特丹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封信。我們隻能從中得知塔斯曼這次航行所取得的成果:查明了卡奔塔利亞灣是個海岸而沒有通向南方的海峽;探明並在地圖上標出了澳洲北部和西北部的準確海岸線,即從南緯12度到南緯23度45分,連同卡奔塔利亞灣共長達3500公裏的海岸線;從而證明,荷蘭人在此發現的各片陸地(範·迪門之地除外)是新荷蘭這塊統一大陸的各個地區(參見《塔斯曼航行圖》)。但塔斯曼第二次航行仍未解決新荷蘭與新幾內亞是隔開還是連在一起的問題,盡管西班牙人早已發現了托雷斯海峽;同時也沒有解決範·迪門之地與新荷蘭是否相連等問題。
盡管塔斯曼沒找到盛產金銀、珠寶、香料的土地,令公司和當局一些人有些失望,但他還是被授予指揮官頭銜,當上了巴達維亞司法委員會委員。1647年,他率一支商船隊去暹羅(泰國),第二年他又指揮一支艦隊與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對壘。1653年,他辭去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務。1659年塔斯曼去世,終年56歲。他死後20年,他的1642年的航海日記才付梓出版。
塔斯曼是成就最大的荷蘭地理發現者和航海家。塔斯曼在長期的航海生涯和地理探險中也沒有什麼海盜行徑,對原始的土著人比較友善和人道,是個很值得紀念和研究的曆史人物。今天,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地名就有,澳大利亞的塔斯曼尼亞島和塔斯曼尼亞州,新西蘭的塔斯曼灣,澳、新之間的塔斯曼海和澳、新以南的塔斯曼海盆等。
1643年,荷蘭東印度總督範·迪門還派弗裏斯和希德利克·斯希去日本海域尋找傳說中的“金銀島”。這是繼1639年塔斯曼曾參加過的那次探險後為此派出的第二支探險隊。他們這次看到了千島群島中的擇捉島和得撫島,便反客為主地把它們分別稱為“國會之地”和“公司之地”。他們後來又抵達庫頁島南部的阿尼瓦灣並下錨登陸。由於弗裏斯和斯希的探險,西歐人形成了有巨大的“耶索之地”的地理概念,認為它從日本延伸到北亞。葡萄牙地理學家泰舍爾1649年繪製的北太平洋地圖;畫出了那片廣袤陸地的南部海岸線,並標出了“茹安·達·伽馬曾發現它的字樣”。這樣,太平洋北部水域至少被兩塊巨大的陸地填滿,即耶索之地和茹安·達·伽馬之地,直到100年後白令和契裏科夫的航行才澄清了混亂。
1688年,英國冒險家丹皮爾在澳洲的西北部海岸勒韋克角登陸,並深入陸地較遠的地方。他經過考察後指出:“新荷蘭是非常大的一片陸地,還不能肯定它是一個大島還是一塊大陸(大陸與大島的區別本來便是人為製定的——作者),但我確信,它既不與亞洲、非洲,也不與美洲連接。”他作出正確結論的依據之一便是因為那裏極其荒涼,連可食用的植物都找不到;他遇到的一些土著黑人比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還原始落後得多。1699年丹皮爾又到澳洲西海岸考察,並首次描述了澳洲的特產動物袋鼠。
1696-1697年,荷蘭船長弗拉明克又來到澳洲西海岸,除了發現前已提及的81年前德克·哈托格的發現外,還繪下了從天鵝河河口到威廉河河口的海岸線地圖。
到17世紀末,澳洲和大洋洲各主要群島、各大島都基本上被西方航海家、探險家發現,並被比較正確地畫在了地圖冊和地球儀上。例如1663年法國製圖家塞文諾特繪製出版的地圖,丹皮爾1699-1700年的航行海圖,都比較正確地畫出了除東海岸以外的澳洲大陸輪廓和海岸線。1700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新荷蘭和新幾內亞地圖,還比較正確地畫出了大洋洲第一大島新幾內亞的輪廓。(當然該圖還未畫出托雷斯海峽,但西班牙人等早已發現了該海峽。)大洋洲第二大島新西蘭島也已畫在了地圖上,其位置已經確定,如塔斯曼繪製的海圖。所以,發現澳洲這塊新大陸和大洋洲各主要島嶼的工作已接近基本完成。當然,遺留的問題是18世紀下半葉英國航海家庫克等人解決的,庫克等人最後完成了對澳洲、大洋洲各主島的發現。
1665年,荷蘭當局宣布占領主要由荷蘭人發現並初步考察過的南方大陸西部,並取名為新荷蘭。此名與南方大陸一名(特拉·澳大利亞)並存了很久。直到1817年,澳大利亞的英國殖民當局才接受英國航海家弗林德斯1814年的提議,把澳洲大陸正式定名為澳大利亞(南方)。但西方,包括荷蘭和英國,對澳洲、大洋洲的殖民與擴張並非一發現就開始,而是遲至18世紀才進行。這與一開始發現美洲旋即進行殖民活動和擴張是有所不同的。其原因主要在於,西方要鞏固和消化他們在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殖民擴張成果,而且西方當時的人丁(17世紀)還未興旺到要向澳洲擴展“生存空間”的程度;再則澳洲的野蠻落後;西方人又沒有發現金銀、香料、珠寶等貴重物品,因而感到殖民移民無利可圖。
澳洲、大洋洲的土著居民的命運也與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有所不同,除了個別地區如塔斯曼尼亞島的6000土著外,他們較少被西方殖民者屠殺,或被販賣為奴。而是在保留區內保持著自己的部落製度和傳統生活方式;有的則逐漸與外來人融合;有的迅速進步,今天已建立起一係列獨立的民族國家。
§§第十章 英法繼續探尋西北通道和發現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