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阿豐索五世、若奧二世時期和迪亞士發現好望角(2 / 3)

第奧古·考全隊於1487年上半年回到裏斯本。第奧古·考的兩次探航共發現了從赤道到南緯22度長達2000多公裏的海岸線,並進入了西南非地區。第奧古·考開創了豎立象征著占領和據有的紀念石柱的先例,為後來的冒險家和從事地理發現及殖民擴張的國家廣為效法。這種石柱葡語叫padr“圖_figure_0000_0000”“png”o,是圓柱,但最上麵的約1/5為方形,全高約八英尺,方形的碑上刻著十字架葡萄牙的王徽,國王、航海家的姓名和發現的日期。第奧古·考的探險還直接導致葡萄牙與剛果建立相對正常、較平等的邦交和剛果皈依基督教。這在葡萄牙西非殖民史上也是第一次。所以,第奧古·考的探險和滲透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1486年,在貝寧海岸督建殖民據點的阿威羅返國,帶回一個當地土王的使節。使節說從當地海岸向東約兩個月的路程有一個強大的君主叫奧甘列(Ogané),他就像教皇受基督徒敬重一樣受其臣民敬重。國王的寰宇誌學家認為奧甘列就是長老·約翰,並把兩個月的路程折算成300裏格,這樣就可以到達埃塞俄比亞了。實際上,埃塞俄比亞在貝寧以東3600公裏。所以這個說法是有點根據的。根據這個情報和第奧古·考的報告,葡萄牙國王決定雙管齊下,向南派出迪亞士探險隊,向東派出科維爾漢偵探組。

南下探險隊由三隻載重數十噸的中小型船隻組成,由巴托羅繆·迪亞士指揮。他是哥倫布以前最著名的航海探險家,出身在航海世家,曾參加阿桑布雅指揮的探險活動,時年剛27歲。迪亞士船隊還帶上了幾個由第奧古·考帶回的非洲黑人男女,讓他們帶上金、銀、香料,在沿途把他們分別派上岸,以便讓有關葡萄牙人的消息傳到長老·約翰王國。迪亞士船隊於1487年8月從裏斯本出發,他們先到達埃爾米納,接著又到了前人航行的最遠點南緯22度地區。迪亞士很快越過南回歸線,在今納米比亞的呂德維茨立起第一根石柱。這根石柱的殘部至今還在那裏佇立。迪亞士繼續向南航進。在南緯33度地區,他們遇到了風暴。迪亞士為避免觸礁,把船駛入深海。但供應船在風暴中掉隊,失去了聯係。風暴把迪亞士指揮的兩條船推向南去。當大海稍微平靜一些後,迪亞士調轉船隊頭向東航行。但幾天後仍沒有見到消失了的非洲海岸。迪亞士估計他可能已繞過了非洲最南端,便果斷決定調頭向北航行。兩三天後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又看到了海岸線,不過現在的走向是從西向東了,時間是1488年2月3日。“sup”40“/sup”迪亞士他們靠岸登陸取水,因土人向他們投擲石頭而射死一個南非黑人牧民。迪亞士船隊繼續東進到了阿爾戈阿灣,從這裏起海岸線又從東西向轉為東北向,朝印度緩緩延伸。迪亞士船隊已繞過非洲的全部南海岸,已航行在印度洋了。此前,有許多人以為印度洋是個與其他海洋不相通的地中海,現在,繞過非洲前往印度,從大西洋駛人印度洋的航路終於找到了。

迪亞士在阿爾戈阿灣的帕德龍角豎起了第二根石柱(它也在1938年找到了)。船員們經過長途航行已疲憊不堪,紛紛要求返航。加上供應船失蹤,糧食不繼,又怕遇到海盜,迪亞士隻得在前進到大魚河河口後返航。這裏是迪亞士航行的最遠點。返航途中,迪亞士在從前經受過兩周風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凸出於海洋很遠的海角。他把這個海角叫作風暴角,在此立下了第三根石柱。此後他們又意外地碰到了失散很久的供應船,但船上的9人中隻有3人還活著。海員們把給養轉移出來,把破爛的供應船燒毀。他們於1488年12月回到裏斯本。

若奧二世聽取了迪亞士的報告後,下令把那個大海角改名為好望角,因為發現它給葡萄牙人帶來了通過海路前往印度的良好希望。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世人一般以為好望角是非洲的最南端,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水嶺。實際上它是大西洋中的一個大海角。非洲最南端、兩洋分水嶺是南緯34°52′,東經20°的厄加勒斯角;而好望角的位置在南緯34°21′,東經18°28′,厄加勒斯角比好望角更向南延伸了整整半個緯度。迪亞士返航時也發現了這個海角,並命名為聖布雷頓角(мыс Святого Ьрандана)。但不久它又被改稱為針角(Игольный мыс),因為在該角附近的海上出現了磁反常,即羅盤指針(葡語為agulha,即針)沒有了偏差。今日的厄加勒斯角便是葡語針角的音譯(英語為Agulhas 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