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跨國公司的人員配置(1 / 3)

15.1.1跨國公司員工的類型

跨國公司的人員配置就是跨國公司基於自身發展中合作與控製的需要,在其實施全球戰略過程中對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配置。跨國公司是在全球背景下管理員工,所以要區分與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三種類型的國家:母國、東道國、第三國。

母國是指公司總部所在的國家,比如,美國是通用汽車公司的母國;東道國是指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國家,如英國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東道國,因為通用汽車公司在那裏設立了工廠;第三國是指前兩種以外的勞動力或資金的來源國,即除了母國和東道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跨國公司可能已經在這個國家落了戶,也可能沒有在該國落戶。

相應的員工也有很大差別,有外派員工和本土員工之分。本土員工是指東道國員工,即在東道國出生和居住的員工;外派員工,指被派遣到另外一個國家去管理企業的人或者技術人員。外派員工可分為母國員工和第三國員工。母國員工,是在母國出生和居住的員工;第三國員工,是在母國和東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居住的那些員工,比如IBM派遣某新加坡籍員工到IBM在日本的公司工作,他就是一位第三國員工。

15.1.2影響跨國公司人員配置的因素

影響跨國公司人員配置的決定性因素是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階段。國外學者就這一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後,跨國企業產品周期理論得到學術界的普遍推崇。該理論認為,根據貿易、投資狀況的區別,國際產品周期可以劃分為高科技期、成長與國際化期、成熟期三個階段。在此基礎上,又有人提出了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階段劃分,即國內生產階段、國際化階段和多國經營階段,此外,根據國際市場和國際企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他們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國際企業經營的第四階段——全球經營階段。根據這種階段劃分,企業在不同的國際化經營階段,文化因素對企業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不同的國際化經營階段,跨國公司人員配置有以下幾種模式:

(1)母國化這一模式的特點是把跨國企業母國人員安置在海外各分支機構中的主要職務上,現實中許多企業選擇這一模式以顯示其國外分公司中母公司的“存在”。以美國公司為例,很多美國跨國公司願意任用母國公司人員擔任分公司的總經理或總會計師。特別是在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早期階段,使用母國人員作為分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是最有效的人事安排。

(2)本土化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任用東道國的人員管理當地的公司,以當地利益為前提,開發當地人才資源;總公司則由母國人員管理。

(3)全球化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決策主要從公司的全球利益出發,一般不分人員國籍,隻要能勝任工作、符合公司的用人標準就可以,目的是組建具有國際性的管理班子。這一模式的指導思想是,既然跨國公司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財政資源和技術,就沒有理由懷疑它能在國際市場上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隨著經營的國際化,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全球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同時相應的造就和湧現了大批世界性管理人員。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會根據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人員配置方式。在國際化經營的階段I和階段n,一般采取的是母國化模式;階段n,即多數跨國公司目前所處的階段,一般采取當地化模式;而階段則多采取全球化模式。跨國公司人員配置的母國化和全球化,都屬於母國人員外派的範疇;人員本土化則是更多地開發利用東道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