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優秀團隊的核心文化——以人為本(3 / 3)

(2)團隊信任團隊文化應體現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尊重和信任。在團隊內部實現完全信任的合作關係,團隊成員之間熟悉彼此的情況,團隊領導對成員了如指掌,能很好地安排各個成員適合的團隊任務,實現有效的授權和團隊自主,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團隊規範。團隊規範是團隊逐漸形成演化出的各種規章、製度和標準等。在團隊形成或組建之初,一般是以企業規範作為團隊規範,但由於企業規範在團隊中運作時會逐漸出現不適應,於是團隊成員對企業規範進行修正,在不斷的反複中,團隊規範也就出現了。團隊規範便於讓團隊成員始終了解團隊的情況;鼓勵成員溝通思想、分享機會和利益並分擔責任;培養一種非正式的但又具有組織紀律性的工作關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尊重;團隊領導及時建議、輔導、促進並推動這種環境的產生;成員能夠感受到支持、鼓勵以及嘉獎。

12.1.4“以人為本”與團隊文化

1)“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源自中國的儒家文化

(1)“仁者愛人”和“民為本”是我國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孔子的“仁者愛人”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儒家思想。賈誼在《新書?大政》中也說道:“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民是國之本、君之本,當然要重之、愛之、仁之。孟子則從“人性本善”角度,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觀點,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仁愛。“以人為本”、“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精華。

(2)“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是我國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雛形重視提高人的智力和文化,從孔子時代便已開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所有的人都應接受教育,通過學習增進人們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知道各國的現狀和曆史,了解各種禮儀,“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荀子也提出“不教無以理民性”,認為隻有加強教育才能提高人們的生產技能。孟子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主張加強教育,提高民族素質。這些儒家思想主張都是很有遠見卓識的,可以說是我國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雛形。

2)“以人為本”是團隊文化的核心與靈魂

人本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初風靡西方世界的一種管理文化,其核心是尊重人、激發人的熱情,其著眼點在於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從而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如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為團隊建設與管理的核心與靈魂。

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提倡仁愛和民本的同時,又提出了群體本位的思想,強調個體的行為不能危及集體的生存和發展,個體應服從集體。另一方麵,儒家文化還主張和諧主義(“和為貴”)和中庸之道。以民本主義、群體本位、和諧主義、中庸之道為基本特色的儒家文化以及後來衍生出的現代團隊文化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以人為本”始終是其中的精華。

日本自公元5世紀以來,長期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熏陶,並把它發揚光大。二戰結束之後,日本企業廣泛采用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製、企業內福利製和企業內教育培訓製。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經濟奇跡引起了西方研究學者的注意,通過對日本企業的長期研究,他們發現企業文化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員工歸屬感”、“安全感”就是源於中國儒家的“民主、民本”思想。有人說,日本的企業文化根在中國,花開日本。

鑒於對“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理解,作者認為,“以人為本”首先要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為他們提供發展和教育的機會。管理者不要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而是要尊重員工、關心員工,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對員工的需求給予充分的重視。隻有這樣,才能得人心,才能凝聚起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