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國將堅持把中國維護統一的正義立場視為對台灣的“軍事威脅”。
1999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在參議院一個小組委員會上作證時就提出:“中國有可能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安全態勢1 但它的野心和日漸增強的能力是否會對美國的利益構成挑戰和威脅,仍是未定數”。[71]美國也有人在不斷抱怨中國軍事透明度低、美中軍事交流中方態度猶豫等問題。2000年2月21日中國公布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問題白皮書》闡明了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方針,強化了中國政府“反台獨”的堅定立場。這是對1999年7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的有力反擊。朱鎔基總理為此曾明確提出:“先有‘兩國論’,後有‘白皮書’。”[72]但美國對白皮書作出了過激的評論和分析,認為中國開始傾向於放棄“和平統一”的方針,對台灣動武的可能性提高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談到該白皮書的時候表示,美國對中國大陸向台灣施加的“軍事威脅”表示關注。[73]2000年6月,美國公布了國防部提出的“中國的軍事力量”報告,提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計劃是要建立一支有足夠力量對付地區內任何一個對手,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內部安全,阻止台灣走向法理獨立的任何企圖,阻止人侵”[74]。TMD作為美國東亞戰略中的一環,是否擴展到台灣,也同美國對中國軍事動向的分析以及美國整個東亞安全戰略性需要密切相關。隻要中國不放棄對台必要時使用武力,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主權”與“安全”之爭將是長期化的,美中兩國通過台灣問題在東亞區域安全問題上的紛爭將會進一步延續。
台灣當局即使竭力想要獲得TMD係統,但最終它能得到的隻是一小部分。然而,白宮將會繼續利用TMD入台問題“壓”中國大陸緩和對台灣的軍事壓力,避免出現任何突發性的“軍事威脅”行動,並“壓”中國大陸采取靈活立場與台灣對話。同時,美國也會繼續對台灣發揮影響力,要求台灣當局不要做麻煩的製造者。TMD入台可能性問題將是美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緩和的一張重要的“牌”。
(3)台灣當局目前頑固的對抗統一的立場,使得兩岸關係今後是否會長期穩定發展成為一個未知數。
在陳水扁上台後,台灣當局流了不少“善意口水”,但在緩和兩岸關係的實質性問題上並沒有多大起色。反而是陳水扁在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綿裏藏針,以人權為基調故意凸現兩岸的“民主”差距。雖然作出了“五大保證”,卻基本上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直到現在,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就是不鬆口,甚至顛倒事實,連1993年汪辜會談所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新加坡共識”都要否定。目前,陳水扁政府的兩岸關係政策可以用“混亂”兩個字來形容。在以李遠哲為召集人的跨黨派小組“凝聚朝野兩岸關係共識”破產之後,台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短期內不會有所作為,將繼續推行對大陸的“硬頂”政策。阻止謝長廷訪問廈門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陳水扁8月17日在南美洲會見記者的早餐會上表示,未來的兩岸關係“統一”不是惟一選項。[75]這樣的語言表明,陳水扁不會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真正拿出誠意來麵對“一個中國”的事實。陳水扁事實上是在走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
陳水扁上台以後,進一步強化了以武力對抗中國大陸統一政策的軍備發展計劃,大舉購買美國更高級的武器係統、密切台美軍事合作、盡快實現新武器的戰鬥能力成為台灣當局“防務政策”的核心內容。為此,台灣當局對TMD入台的急迫性更加強烈。2000年5月30日,台灣國防部長伍世文在就任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就充滿敵意地說,台灣安全麵臨的最大威脅來自中共,參加TMD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陸的導彈攻擊。雖然在政治上獲得TMD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製,但不能因為政治上受到限製而放棄在軍事上的自我防禦能力,台灣還是會從“國力”和財力的角度建立自己的導彈防禦係統。[76]6月16日,陳水扁在一次軍事講話中提出,如何穩定台海局勢、強化“國防建設”,是當務之急。台灣的軍事戰略在繼續堅持“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之外,還要實現“精確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並應該確立起“決戰境外”的觀念。[77]台灣當局這一“決戰境外”的提法,目的是把戰火引至中國大陸,這對中國大陸沿海的經濟建設和安全具有相當的挑戰性,是兩岸軍事對峙升級的一個危險信號。它表明,台灣分離主義勢力“以力抗統”的政策有了進一步的上升,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走向分裂。由於得到了美國軍售的幫助,台灣已經成為世界上防禦性導彈密度第二大的地區,僅次於,以色列、如果台灣再繼續大力發展攻擊性武器,兩岸的軍備競賽將進一步惡化。在這種情況下,2000年10月中國發表的《2000年國防白皮書》指出,目前的台灣海峽局勢“複雜、嚴峻”。[78]中國大陸不可能減弱與台灣分離主義勢力的鬥爭。
在2000年陳水扁上台之後,美中兩國有關TMD問題的爭議麵臨著再度激化的危險。美國希望海峽兩岸進行接觸,並舉行談判來緩和海峽兩岸局勢;並一再提出中國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脅”挑起事端。中國則堅持認為,如果陳水扁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則兩岸會談不可能恢複。盡管中國政府一再采取克製的態度,在3月18日陳水扁當選和5月20日正式就職等各個關鍵時刻都平靜以對,但台灣當局的所作所為不能不引起中國的高度警覺。美國前國防部長坎貝爾在6月中旬也表示,他擔心中國有激化對台軍事行動的可能。如果中國大陸升高對台灣的軍事關注,那麼,TMD入台則更是一個完全不可接受的事實。美國分析家認為,台灣是中國大陸對TMD和NMD看法的中心環節。美國如果向台灣出售“宙斯盾”級軍艦或者PAC-3,這種通過軍售來平衡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並簡單認為隻要中國不占據軍事力量的主導優勢,台海局勢就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看法,是無助於實現台灣海峽地區穩定的。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不能被低估;TMD入台或者TMD在東亞的前沿部署對美中關係以及美中兩國之間的全球戰略合作的潛在作用,是美國在設計和製定台海兩岸關係政策中必須給予充分考慮的。[79]美國必須麵對的一個事實是,在軍售問題上選擇向台灣出售“宙斯盾”級軍艦或者PAC-3,很大程度上來自美國對中國所實行的台灣政策的批評和擔心的升級,而不是中國對台灣“威脅”上升。[80]
美國的NMD計劃可能是促使中國提前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個因素。如果大陸以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美國一旦軍事卷入將會在理論上受到中國有限戰略核力量攻擊的危險。這也是美國用心“管住”台灣的原因之一。一旦美國NMD係統如期部署,將中國現有的導彈威懾力降低到最小限度,無疑將會刺激中國重新審視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有可能趕在NMD係統部署完成之前對台灣進行軍事攤牌。[81]台灣海峽出現的任何緊張局勢都會促成美國國會和政府的“情緒化”,並且在“情緒化”到一定程度後決定TMD與台灣掛鉤。事實上,美國方麵很明確的是,TMD既是美國針對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防範措施,也是美國製約中國對台政策的一個重要籌碼。更何況,美國對台軍售政策也是長期化的,美國通過竭力標榜TMD的“防禦”性質,可以隨時用來在兩岸關係中所扮演的“平衡者”角色。
台灣現在除了力爭TMD上馬,並大做基礎工作之外,在TMD問題上同時大打“安全牌”,大談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使得台灣“迫不得已”尋求TMD來加強防禦,與美國一唱一和,其真實目的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竭力希望借用來自美日的國際壓力,從政治和外交上迫使中國大陸放棄以“武力統台”的可能性。
第二個層次是整合和引導島內各種勢力和觀點認知台灣當局現行的大陸政策。特別是如果台灣要參與或軍購高空層TMD,花費巨大,將需要編列特別軍事預算,並要獲得“立法院”通過。大肆宣揚受到“軍事威脅”的急迫性可以提升TMD在台灣的政氣和民氣,為TMD入台創造政治程序上的便利。
第三個層次是,台灣目前在TMD問題上擺出一副與大陸打拚的姿態,也是為了把“TMD”問題上的“球”踢給大陸。台灣就差正式宣布向美國申請參加TMD聯合研製這一步了。之所以“欲抱還羞”,無非是為了把文章做足,同時避免給大陸抓住“把柄”,強調是大陸迫使台灣要TMD,不給大陸所謂攻擊台灣的口實。
第四個層次是,突出“TMD”問題上的“中國威脅”,同親台的美國國會遙相呼應,給白宮最終作出將TMD擴展到台灣的決定製造台階。“中國威脅”是美國“護台”、“保台”的最大依據,台灣大談“中國威脅”,既可以爭取美國朝野對台灣獲得TMD的支持,也可以讓白宮在作出將TMD擴展到台灣時“理由”更充分一些。1999年2月末,李登輝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大陸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讓台灣不得不加強防禦。[82]台灣目前在TMD問題上竭力扮演的“哀兵”姿態,既是其對抗統一的現行大陸政策的延伸,也是為了推進這項政策而帶有戰略性的一步棋。
在美、台的相互配合下,克林頓政府在2000年以履行對“台灣防務”所承擔的義務為借口,大量批準對台灣的軍購要求,在售台武器的“質”和“量”這兩個方麵同過去相比都有大幅度提高。2000年3月、6月和10月間,美國三次批準台灣3批12項軍購要求,涉及軍售總額為1982億美元。這些項目分別是162枚改良型“霍克”地對空導彈及其配件,39套F-16戰鬥機的機載導航和瞄準吊艙以及裝載在其他戰機上的電子反製吊艙;200枚AIM-120C中程空對空導彈,71枚RGM-84L“漁叉”式艦對艦導彈,146輛M109A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對台灣陸軍進行升級的裝備等等。此外,2000年4月底,美國還宣布了三項對台軍售意向。它們分別是“鋪路爪式”中遠程預警雷達、AIM-120D中程空對空導彈和“小牛”式空對地導彈。這是繼1992年9月布什政府批準向台灣出售150架F-16戰鬥機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對台軍售計劃。其基本目的,一是為了對措辭強硬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問題白皮書》作出美國的反應,二是給新上台的陳水扁給予“美國式”的支持,三是以沒有批準“宙斯盾”級軍艦售台為借口,乘機在售台武器上拿中國一把。
2000年美國對台軍售中的不少項目和以往相比,都是更為高級的武器係統。例如美國售台的AIM-120C中程空對空導彈,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入實戰部署的、具有發射後不理和多目標攻擊能力的導彈,也是美國空軍現役的空軍主戰裝備。它配備有先進的多普勒雷達裝置,飛行速度接近4倍音速,是美國首次向亞洲地區出售。而宣布將要出售的中遠程預警雷達是為美國空軍指揮係統擔負偵察和搜索任務的裝備,可以240度監視和偵察敵方在1000公裏內的導彈發射,具有重要的戰區監視和預警能力。該型雷達可以同台灣1993年購買的“愛國者Ⅱ”型導彈連接,提前5—6分鍾實施導彈預警。這些軍購項目都是台灣軍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高級軍事裝備。這些武器係統陸續到位之後,將提高台灣軍方的超視距海空打擊能力,強化台灣現有軍事力量整體作戰效力。過去20年間,美國售台武器數額不斷增加。80年代平均年度軍售額不足5億美元,90年代為平均每年約95億美元,而2000年的軍售額一下子高出了90年代平均年度軍售額的一倍。這說明近年來,美國增強了對台灣在軍事能力上的支持。TMD入台問題,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已經成為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每年都會“折磨”中美關係的重大問題。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