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TMD對東亞安全的挑戰(3 / 3)

注釋

①有關克林頓政府對東亞安全戰略的選擇和最後的決定,請參見Joseph S。Nye,Jr。,“East Asian Security: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at,”Foreign Affairs,Vol。74,No。4(July/August 1995),PP。90—102.

②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the USA,East Asia Strategy Report,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Defense,1995.

③精引自South Ginza Morning,November 26,1998,p。2.

④有關這方麵的分析,請參見朱鋒:《金融危機與東亞安全》,載於《太平洋學報》,1998年第3期,第57—65頁。

⑤US Ministry of Defense:Security Strategy in East Asia,American Force Press Service,November 24,1998.

⑥Eul-chul Lim,“North Koreas Missile Program:Assessment and Future Outlook,”Korea Focus,October 1999,p。6.

⑦“M族”導彈是西方對中國短程戰術導彈的統稱,指中國仿製蘇式M-9和M-11導彈製造和部署的DF-11和DF-15導彈。

⑧西方對中國“導彈威脅”的分析,請參見Gerald S。Segel,“How Insecure Is Pacific Asia?”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3,No。2(Sum-mer 1997),p。247;Richard Fisher,“Speeding Up Military Modernization of China,”in Jim Helms and James Prester,eds。,Between Diplomacy and Deterrence:Strategies for U。S。Relations with China,Heritage Foundation,1997;Dennis M。Gormley,“Hedging Against the Cruise Missile Threat,”Survival,Vol。40,No。1(Spring 1998),pp。99—101.

⑨William Perry,The Preventive Defense,1999,p。16.

⑩Washington Post,Novvember 27 1998,p。1.

[11]Harry Harding,“Asia Policy to the Brink,”Foreign Policy,No。96(Fall 1994),pp。56—60.

[12]Robert Dujarrie,“Thinking Strategically about East Asia:Japan and the Sino-Taiwanese Crisis,”Strategit Review,Vol。24,No。4(Fall 1996),p。76.

[13]有關TMD聯合研製對日美軍事同盟的政治和戰略意義,請參見邁克爾·格林和帕特裏克·克羅寧主編:《美日軍事同盟:過去、現在與將來》,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8章。

[14]新加坡《聯合早報》1998年11月25日,第2版。

[15]Gregory Webb,“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The Amrs Control Reporter,Cambridge,M。A。: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1995;p。603.

[16]Rumsf eld Commission,“Executive,Summary of-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Assess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July 15,1998.

[17]Finance Times,January 28,1999.

[18]Washington Times,January 12,1999.

[19]台灣《中國時報》,1999年2月13日。

[20]日本《讀賣新聞》,1999年1月7日。

[21]士日本《朝日新聞》,1999年1月18日。

[22]有關“佩裏報告”的內容,請參見Korean Unification Bulletin,No。9,June 1999,pp。4—6.

[23]香港《明報》,1999年1月17日。

[24]台灣《中國時報》,1999年1月14日。

[25]新加坡《聯合早報》,1999年1月17日。

[26]有關日本近年在防務政策上的動向,請參見朱鋒:《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與日本政策動向》,載於《當代亞太》,1999年第9期;《周邊事態:問題與矛盾》,載於《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

[27]日本防衛廳:《彈道導彈防禦計劃(BMD)簡介》,2000年1月,第4頁。

[28]《讀賣新聞》,1999年9月23日,第3版。

[29]《朝日新聞》11998年12月26日,第1版。

[30]《讀賣新聞》,1998年12月5日,第4版。

[31]日本《經濟新聞》,1998年12月4日,第3版。

[32]日本防衛廳;《1999防衛白皮書》,1999年7月27日。

[33]參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1999年1月在出席美國卡內基國際防止武器擴散年會上的演說,《中國時報》,1999年1月14日。

[34]參見外交部發言人孫玉璽1999年1月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1月23日。

[35]新加坡《聯合早報》,1999年1月24日。

[36]《中俄關於限製反彈道導彈條約有關問題磋商的新聞公報》,見《人民日報》,1999年4月15日。

[37]《人民日報》,1999年3月20日,第4版。

[38]《亞洲周刊》,2000年6月12—18日,第12頁。

[39]日本《經濟新聞》,1999年6月30日,第1版。

[40]《中國時報》,1999年3月25日。

[41]American Armforce Information Office,US Ministry of Defense:Strategic Report on Security in Fast Asia,November 26,1998.

[42]台灣《聯合報》,1999年3月4日,第11版。

[43]李登輝、深田佑介:《探討東亞的哲人政治》,載於《諸君》月刊,1999年第3期,第26—34頁。

[44]Michael Krepon,“Missile Defense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

[45]小川和久:《中國的TMD政策與台灣》,載於《產經新聞》,11999年1月12日,第24版。

[46]《艦船知識》,2000年第8期,第17頁。

[47]《明報》,2000年8月25日,第2版。

[48]Washington Past,August 25,2000.

[49]The Henry Stimson Center,Theater Missile Defens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Report 34,June 2000,p。vii。

[50]“中美軍控和防擴散磋商結束”,http://www。china。/zh__cn/topinfo。htm。

[51]參見Robert Shutter,“China and U。S。Missile Defense Proposals:Reactions and Implications,”CRS Report for Congress,Order CodeRS 20031,January 28,1999.

[52]香港《亞洲周刊》,2000年7月10日—16日,第5頁。

[53]參見the US Ministry of Defense:Security on Taiwan Straits,February 26,1999.

[54]對這些有可能產生的消極因素的分析,請參見The Henry Stimson Center。Theater Missile Defens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Report34,June 2000,pp。33—74;邁克爾·格林和帕特裏克·克羅寧主編:《美日同盟:過去、現在與將來》,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200頁。

[55]《人民日報》11999年3月7日,第6版。

[56]台灣《問題與研究》,2000年2月,第8頁。

[57]《大公報》,1999年7月30日,第3版。

[58]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1月17日。

[59]The Henry Stimson Center,Theater Missile Defens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une 2000,p。5.

[60]Ibid。

[61]Lieutenant General Robert Kadishs 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or Arms Service Committee,February 28,2000.

[62]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Fact Sheet:Navy Area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Program,February 1999.

[63]有關這方麵的分析,請參見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1998—1999年:東亞戰略概覽》,1999年2月。

[64]國內有的學者認為,日本在掌握TMD之後,軍事力量建設將會突破現有的常規力量限製,走向發展戰略力量的道路;美日TMD聯合研製,日本是在實行“先撐傘、後鑄劍”的戰略。參見洪源:《日本戰區導彈防禦係統(TMD)對中國安全的影響》,載於香港《亞洲評論》,1998年秋冬卷,第199頁。

[65]日本防衛廳:《彈道導彈防禦(BMD)研究簡介》,2000年1月,第2頁。

[66]《參考消息》,2000年7月1日,第1版。

[67]Dingli Shen,“What Missile Defense says to China,”The Bulletinof the Atomic Scientists,July/August 2000,p。21.

[68]近年來,有關中國和美國為了台灣問題可能走向戰爭的討論和情緒都在不斷上升。日本以中國為最大的假想敵已經公開化了,為此,日本采取了一係列諸如發展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等擴軍行動和修正“專守自衛”體製等舉措,煽動對“中國威脅”的危機意識在日本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日本政府對此同樣采取了不負責任的態度。這在過去20年的東亞安全問題上是很少出現過的。這些都是東亞地區的政府和人民必須認真思索的迫切問題。

[69]《參考消息》,2000年6月30日,第1版。

[70]日本《讀賣月刊》,1998年12月期,第25頁。

[71]這是美國前駐北京大使館武官武澤爾1999年2月2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有關導彈威脅的研討會上提出的。參見台灣《中國時報》,1999年2月24日,第4版。

§§第九章 戰區導彈防禦計劃與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