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科索沃和車臣問題與(3 / 3)

進一步來說,俄羅斯對NMD係統潛在“突破點”的擔心不會簡單建立在對美國實施“第一次打擊”中可以掀翻美國的防禦能力上,而隻會建立在如果俄羅斯受到美國“第一次打擊”之後自己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基礎上。這是核威懾力通行的計算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俄羅斯的威懾力需要為了保持“第二次打擊”而保持30%的核力量來實施報複,那麼,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可能在NMD麵前進一步下降。即使按照美國的構想,START Ⅲ為2500枚核彈頭,其30%的有效“第二次打擊”力量隻不過為750枚核彈頭。因此,隻要2015年美國的NMD係統的攔截能力達到800枚攔截導彈的數量,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從理論上來說,可能就蕩然無存了。對俄羅斯來說,要麼現在就停止START Ⅱ以便在6500枚核彈頭的水平上保持針對NMD的可靠威懾;要麼反導條約不能修改,在此前提下繼續推進美俄核裁軍進程,在2007年保持1500—2500枚核彈頭的威懾力。無論是哪一種選擇,任何反導條約修改的可能性都將進一步打擊俄羅斯的威懾力,打擊俄羅斯的國際戰略地位。

此外,塔爾博特的強硬態度激起了俄羅斯朝野的強烈反對。他代表美國所拿出的“會談要點”的方案,已經不再是美國同它的一個平等的合作夥伴認真地探討一個事關國際安全的重大問題,而是對俄羅斯下了一個最後通牒。俄羅斯政界認為,這是克林頓政府自提議北約東擴以來一貫對俄羅斯采取敵視和欺負政策的又一次表現而已。[39]隨後的另一個事件再度激起了俄羅斯政界對美國深深的不信任感和憤怒。1999年10月13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8票否決了《聯合國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此舉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促使俄羅斯重新審議美俄之間圍繞著削減戰略武器的戰略合作問題。該條約不僅是冷戰後國際核軍控架構的重要內容,也是美俄實現進一步核裁軍的基礎性文件,是美俄在對等基礎上實現戰略合作的重要一環。美國國會拒絕批準《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意味著美國不僅破壞了自冷戰結束以來美俄之間在軍控問題上的共同立場,也意味著美國可能對美俄之間的任何核裁軍協議繼續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俄羅斯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無意認可俄方提出的將ABM條約修改與美俄雙方進一步核裁軍聯係起來的立場,是實實在在地謀求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俄方通過單方麵讓步來換取美國的克製以及尊重俄羅斯核力量平等存在的“善意”,完全有可能隨時被漠視。為此,俄羅斯開始徹底拋棄美俄在進一步戰略合作的基礎上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幻想。

1999年10月中旬,美俄兩國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了第二次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磋商,磋商沒有取得任何成果。[40]從1999年9月開始的磋商中,美國向俄羅斯提出了一係列新的條件以換取俄羅斯同意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些條件包括:美國願意出資幫助俄羅斯建設在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地區一個因為資金問題而停頓了的雷達站,改進阿塞拜疆境內的俄羅斯雷達站,讓俄羅斯分享美國預警雷達站的有關數據,加強兩國在預警係統方麵的合作等等。這些條件並沒有被俄方所接受。10月20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我們不準備對反導條約作任何修改。”[41]俄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也宣稱,“我們的武庫中有著足夠的能力”克服任何導彈防禦係統,俄將部署更多的核彈頭。[42]隨後,俄羅斯采取了一個重大的政治措施來加強自己反對NMD部署和維護反導條約的立場。10月21日,俄羅斯在聯合國第54屆聯大第一次委員會提出了一項決議草案,要求維護和加強ABM條約,以防止任何削弱或繞過該條約的企圖。美俄之間的NMD爭執首次進入了聯合國大會議程。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大使拉夫羅夫在送交提案後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沒有反彈道導彈條約,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會談都將失去意義。拉夫羅夫的答記者問和俄羅斯作出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維護與鞏固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做法,是俄羅斯在麵對美國在NMD問題上強勢政策而不得不作出的新的反應,它表明俄羅斯不僅希望通過訴諸聯合國機構的方式來加強自己反對修改或廢除反導條約的立場,而且也表明俄羅斯決心將反對NMD部署與美俄裁軍進程以及俄羅斯所積極參加的國際軍控談判直接聯係起來。俄羅斯反對NMD部署與維護反導條約的態度有了明顯增強。

俄羅斯的提案得到了中國和白俄羅斯的支持,兩國擔任了該議案的共同提案國。1999年11月2日,克林頓總統與當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在赫爾辛基舉行會晤。雙方討論了反導條約的修改問題,但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葉利欽總統通過普京向克林頓總統轉交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葉利欽明確表示,如果美國發展NMD而導致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徹底失效的話,這將給整個裁軍進程,以及世界的穩定與安全帶來極其危險的後果。1999年11月5日,聯合國一委會以18票讚同,5票棄權通過了反對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係統以及修改ABM條約的議案。這是聯合國負責國際安全問題機構第一次公開表態反對美國的NMD計劃和反對修改ABM條約。1999年12月1日,聯合國第54屆大會通過了“維護與加強反彈道導彈條約”決議案。這說明了俄羅斯與中國等國反對NMD部署的立場,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與擁護。美國想要修改反導條約以便可以合法部署NMD的行為,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反對。

伺時,俄羅斯也與中國繼續在反對NMD問題上保持密切的協調與合作。1999年10月,中俄兩國的防務政策官員在北京舉行了磋商,討論了雙方在新形勢下的防務合作問題。1999年12月8日,葉利欽總統訪問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舉行例行的非正式會晤。雙方在會晤後發表的《北京宣言》中明確提出:“反對美國部署NMD和TMD,反對修改ABM條約。任何這些條約的修改和部署NMD與TMD計劃,都將導致國際戰略格局的不穩定,引發軍備競賽和地區安全局勢的新的動蕩。”[43]另外,據外電報道,俄羅斯也在加速進行自己的反導彈武器係統的開發和研製,並在加緊推進以“粒子束武器”為代表的新一代武器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