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國家導彈防禦計劃與國際軍控和裁軍事業(3 / 3)

[16]A。Buchan,ed。,A World of Nuclear Pouters?The American Assembly,1996,pp。9—11.

[17]“The Sign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Arms Gontrol Today,Vol。26,September 1996,p。9.

[18]哈羅德·布朗:《美國未來二十年的對外戰略》,時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頁。

[19]“U。S。and Soviet/Russia Stratgic Nuclear Forces,”Arms Control Today,Vol。27,N6.7(October 1997),p。34.

[20]該議定書的英文全稱是“Protocol To th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Further Reduction and Limitation of Strategic Offensive Arms of January 3,1993”,具體的英文文本,請參見Arms Control Today,Vol。27,No。8(September 1997)。

[21]競爭性的軍控轉向合作性的軍控,並視為是冷戰後國際軍控的重要特征。參見No Daalder,“The Future of Arms Control,”pp。51—70.

[22]Joseph Nye,Jr。,“Arms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Daedalus,Vol。20,No。1(Winter 1991),p。151.

[23]有關《核不擴散條約》的文本,請參閱Joseph F。Pilat and Robert E。Pendley,eds。,Beyond 1995:the Future of the NPT Regime,New York:Plenum Press,1990,pp。177—181.

[24]有關冷戰期間美蘇在禁止核試驗問題上的交鋒,請參見Josef Goldblat and David Cox,eds。,Nuclear Weapon Tests:Prohibition or Limit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Chap。V,pp。95—117.

[25]Joseph F。Pilat and Robert E。Pendley,Beyond 1995:The Future of the NPT Regime,New York:Plenum Press。1990,p。213.

[26]Th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A Report:Toward a Comprehensive Nuclear Warhead Test Ban,1991,p。18.

[27]美國在冷戰初期曾一度出現過“軍控無用論”的論調,但後來主流論調很快糾正了這方麵的看法。從布什到克林頓政府都將軍控發展列為美國在後冷戰時代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有關這方麵的內容,請參見Jessie Saacke,ed。,Arm Control-Reporter,Cambridge,MA: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1996.

[28]潘振強主編:《國際裁軍與軍備控製》,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頁。

[29]Jonathan Medalia,“Nuclear Weapon Testing:Should There be Further Restriction?”Congressional Service,1993,p。15.

[30]SIPRI Yearbook 1995,Armament,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6,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Chap。18,pp。697-721.

[31]有關《禁止核試驗條約》談判過程中的查證問題,請參考J。Goldblat and D。Cox,eds。,Nuclear Weapon Tests:Prohibition or Limitation,part 4,pp。145—260;Bhupendra Jasani,Verific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From Space:A Preliminary Study,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4.

[32]林岩哲:《簽訂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之經緯》,載於台灣《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第6頁。

[33]《參考消息》,1996年9月12日,第1版。

[34]《參考消息》,1996年9月13日,第2版。

[35]《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文本,請參見“The United Nations: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Vol。35,November 1996,pp。1439—1479.

[36]世界上第一個無核區公約簽署於1967年,即拉丁美洲國家簽署的《特拉特洛爾科條約》(Treaty of Tlatelolco)。除了地區性的無核區條約之外,在聯合國裁軍會議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還簽署了一係列禁止在專門地域或空間進行核試驗或核武器化的國際條約。這些條約包括:《南極條約》(1959年)、《太空條約》(1967年)、《月球協議》(1979年)和《海床條約》(1971年)。這些條約的具體內容,請參見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United Nations an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1995,pp。3—30.

[37]NPT條約第9條第3款規定:以1967年1月1日為界,在此之前已經製造和舉行核試驗的國家為核武器國家,否則為非核武器國家。條約第2條規定:非核武器國家不得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從任何國家或地方轉移來的核武器,也不得製造、擁有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不得協助製造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

[38]有關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以及1974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議定書》的英文文本,請參見http://www。clw。org/spp/nmd/ABMtreaty。html。

[39]美國世界安全律師聯盟副主席傑克·門德爾鬆(Jack Mandleson)在2000年5月16日,就美國上述這四個方麵違背《反彈道導彈條約》問題作出聲明。

[40]曾親自參加過美蘇反導條約談判的美國前SALT Ⅰ談判代表團法律顧問John Rhinelander在指出NMD計劃違反《反彈道導彈條約》時,特別強調NMD違反條約第6條的問題。參見The Panel Discussicn:“National Missile Defense,the ABM Treaty and the Future of START Ⅱ,”January 27,1999,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41]有關反導條約在冷戰時期促進美蘇軍備控製會談發展的作用,請參見Steve Webber,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US-Soviet Arms Contro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Gerald Smith,Doubletalk:The Story of SALT Ⅰ,New York:Doubleday,1980.

[42]Thomas C。Schelling,Arms and Influence,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1966,pp。70—75.

[43]有關反彈道導彈條約在冷戰時代對維持美蘇戰略力量均衡的作用分析,請參見Richard Betts,Nuclear Blackmail and Nuclear Balance,Washington,D。C。:Brookings,1987,pp。120—144.

[44]John Lewis Gaddi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Implications,Reconsiderations,Provoc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211.

[45]Gerald Smith,Doubletalk:The Story of SALT Ⅰ,p。99.

[46]有關這一點,本書第六章“導彈防禦計劃與美俄關係”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47]Steve Weber,“Interactive Learning in U。S。-Soviet Arms Control,”in Geoge W。Breslauer and Philip E。Tetlock,eds。,Learning in U。S。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Westview Press,1991,pp。785—788.

[48]Frank Blackaby,Jozef Goldblat,and Sverre Lodgard,eds。,No First Use,London:Taylor and Fancis,SIPRI,1984,pp。7—9.

[49]美國方麵一再強調,NMD隻能對付來自“流氓國家”、或者來自中、俄等國非故意發動的有限核攻擊,而無法對付俄羅斯的大規模洲際導彈襲擊。這是美國所提出的NMD不會妨礙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進而不會打破美俄及世界範圍內戰略穩定的理由。但是,NMD武器部署與START Ⅲ相結合後,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顯然將會受到巨大削弱。

[50]John D。Holum,“The CNTBT and Nuclear Disarmament-The U。S。View,”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1,No。1(Summer 1997),p。266.

[51]參見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先生2000年7月接受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主持人吳小莉采訪時的講話。

[52]參見中俄兩國領導人首腦會晤後發表的1998年《莫斯科聯合聲明》和1999年《北京宣言》。

[53]Zukang Sha,“Will the Missile Defense Brings About Safety?”The Janes Defense Weekly,May 21,1999,p。25.

[54]《參考資料》,2000年4月26日,第2頁。

[55]《人民日報》,2000年6月5日。

[56]美國的核不擴散和裁軍倡議與國家導彈防禦體係的部署,是兩個完全背道而馳的過程。美國如果想要在國際合作與軍控架構的基礎上促進防擴散和增進國際安全,NMD就必須停止部署。參見Lisbeth Gronlind and David Wright,“Documents Reveal True U。S。Intention,”The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April/May 2000,pp。14—17.

[57]Gordon C。Schloming,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Nuclear Dilemma,p。54.

[58]Zukang Sha,“Will the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ring About Security?”p。37.

[59]《參考資料》,2000年4月26日,第1頁。

[60]同上,第2頁。

[61]Hedley Bull,“Rethinking Non-Proliferation,”International Af fairs,Vol。51,No。2(Spring 1975),pp。175—176.

[62]朱明權:《從首先簽署到首先否決:美國與全麵核禁試條約》,載於《當代亞太》,2000年第2期,第12頁。

[63]《參考消息》,2000年5月23日,第1版。

[64]美國動不動就指責某些發展中國家是“流氓國家”。亨廷頓教授就曾指出,在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眼中,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流氓國家”。參見Sammuel 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Spring 1999.

[65]Secretary of State Albrights remark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UN NPT 2000 Conference,U。S。Department of State,Newsrelease,April 25,2000.

[66]《參考消息》,2000年4月28日,第2版。

[67]沈國放大使1999年10月13日在第54屆聯大第一委員會一般性辯論中的發言。

[68]中國政府堅持認為,要確保核裁軍得以不斷前進,首先必須具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建立“和平、安全、穩定和信任的國際大環境”。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在互信、均衡和公正的基礎上推進國際軍控進程的發展。參見中國代表團團長沙祖康1999年5月10日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000年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備會議上的發言。

[69]Dennis M。Gormley,and Thomas G。Mahnken,“Facing Nuclear and Conventional Reality,”Orbis,Winter 2000,pp。123—124.

[70]戴維·桑茲:《盟國對美國導彈防禦係統有疑慮》,《華盛頓時報》,2000年5月12日。

[71]喬爾·巴格洛爾:《美國新的導彈防禦計劃使美加關係趨於緊張》,《洛杉磯時報》,2000年5月11日。

[72]中國代表團團長沙祖康1999年5月10日於紐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000年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備委員會上的講話。

[73]“新議程聯盟”是由阿根廷、南非、埃及、瑞典等國組成的國家集團,旨在推動國際軍控事業朝著“無核武器化”世界更快發展。“堪培拉委員會”是澳大利亞政府在1995年年底成立的一個由著名專家和前政府官員組成的谘詢機構。委員會在1996年8月發表報告,要求擁有核武器的五大國承諾銷毀核武器的義務,放棄核威懾政策。

§§第五章 TMD、NMD與MTCR——美國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與國際導彈控製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