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國際戰略平衡的瓦解,也將動搖以核不擴散條約為基礎的國際核不擴散體製。防擴散既是美蘇核關係規製的一部分,也是這一規製在推動全球核安全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和反應。但核不擴散機製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客觀上取決於國際戰略力量對比的狀況以及核大國能否進行有效的政治與安全合作。如果戰略平衡受到破壞,大國間的戰略對抗發展,這將是核不擴散機製所麵臨的最大威脅。
1974年印度爆炸了第一顆核裝置,但印度政府卻表示印度不會發展核武器。這一立場就同當時蘇聯的影響密切有關。為了推進美蘇軍控進程,穩定美蘇戰略力量的對比關係,蘇聯從60年代開始對核不擴散機製采取了比較認真的態度。從60年代末開始,美蘇兩國首先達成的“核不擴散”原則就逐步通過NPT談判和簽約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推廣,以便美蘇可以在兩極體製內穩定核力量對峙,減少有核國家不斷增長之後而導致的“恐怖均衡”的失衡。美蘇在國際事務中防擴散的努力,回過頭來又進一步有助於美蘇管理其核關係。1998年印巴核試驗竟賽,受到了世界各國普遍的強烈譴責。但出於戰略因素考慮,俄羅斯對印度的這一無視國際核不擴散機製的行為采取了輕描淡寫的立場。俄羅斯國內主張與印度結盟來對抗美國和北約東擴的,也大有人在。
美國現任主管軍控問題的助理國務卿霍洛姆曾批評印巴的核試驗政策,提出一旦擁有核武器之後,印巴之間的核關係的管理是不可能真正在一個“安全的”條件下進行的。[50]但是,如果美國部署NMD係統,打破美俄之間建立在《反彈道導彈條約》基礎上的核關係規製,難道國際社會就會增加安全嗎?NMD係統的部署,客觀上將大大增加擁有核武器大國之間核關係的管理規製,從而為大國關係的穩定和國際安全增加眾多的不確定因素。60年代以來國際軍控的曆史發展已經證明,美蘇戰略穩定以及這兩個核大國繼續保持軍控和裁軍進程中的合作,是國際不擴散機製不斷發展的前提。如果2000年秋天克林頓總統最終作出了部署NMD的決定,美國的全國導彈防禦係統的研製也在2005年前獲得成功,美國將在2005年之後部署該導彈防禦係統。這樣的話,2007年之後的美俄戰略平衡將不複存在,整個核不擴散的曆史很有可能被重新改寫。這也是俄羅斯強烈反對NMD部署、堅信反導條約必須維持以及對美國提出“裁軍攻勢”的重要原因。
(4)《反彈道導彈條約)體現了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在追求“無核化世界”和國際軍控與裁軍事業發展等方麵的基本利益要求。破壞反導條約,就是破壞國際軍控事業,就是破壞整個世界的和平進程。
雖然反導條約的簽字國主要是美俄兩家,但由於反導條約具有維持國際軍控事業發展,遏止軍備競賽和推動國際安全合作等世界意義。反導條約的命運當然事關各國的安全利益,關係到國際安全能否正常發展。因此,反導條約的存廢,關係到國際安全未來的走向,關係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美國的NMD計劃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同聲譴責。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反導條約的維護和穩定問題,“不單單是美蘇兩家的事”。[51]
當代世界的戰略平衡到底是應該建立在進攻性戰略核力量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進攻性戰略核武器與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為首的戰略防禦相結合的基礎上,這本來不是一個應該引起爭論的問題。《反彈道導彈條約》的真體條款內容和冷戰的經驗都已經證明,以和平與穩定為目的的戰略平衡隻能建立在戰略能力構成中的單一進攻性戰略力量基礎上,建立在維護和嚴格執行反導條約的基礎上。1994年9月、1995年5月和1996年4月的美俄首腦會晤,都在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重申維護戰略穩定、維護包括反導條約在內的軍控協定的重要性。
克林頓政府的NMD計劃,其目的除了要對付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而導致的對美國本土、海外駐軍以及盟國的威脅之外,就是要力圖建立“戰略進攻”與“戰略防禦”均衡的新的戰略威懾力量。在維持強大的進攻性核威懾的同時,形成有效的戰略性導彈防禦武器係統網絡,美國的戰略威懾也就可以得到來自強大的戰略防禦力量的充實和加強,美國的核威懾概念就可以既具有進攻性戰略威懾,也具有防禦性戰略威懾的能力。如果美國下決心要部署NMD和TMD,顯然,國際關係的必然邏輯是其他核大國,如中國和俄羅斯也必然要下決心建立某種自己的戰略防禦體係,以便與之抗衡。且不說美國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新一輪的國際軍備競賽、延滯國際軍控進程的發展,導致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危險,至少TMD與NMD的部署將帶來世界軍事戰略的新的革命。那就是20世紀後半期建立在進攻性核武器基礎上的威懾戰略將被建立在戰略防禦與戰略進攻相結合基礎上的新威懾戰略所取代。
這樣做的結果,傳統核威懾的基礎——“相互確保摧毀”(MAD)就轉變成了“相互可以進行(核進攻)防禦”(Both are Defended,英語簡稱為BAD)。BAD在取代了MAD之後,不僅美俄之間的戰略力量均勢將被打破,美俄核裁軍走向崩潰,而且在美國“新幹涉主義”的橫行下,世界和平也將受到沉重打擊。
正因為如此,強烈主張推進國際軍控事業的中俄兩國堅決反對對《反彈道導彈條約》作出任何修改,反對美國部署NMD武器係統。更堅決反對美國有可能拋棄反導條約而單方麵強製性地作出部署NMD的決定。1998年和1999年中俄首腦會晤後發表的聯合公報都鄭重聲明,《反彈道導彈條約》是世界戰略穩定的基石,維護反導條約、反對美國單方麵部署NMD,是鞏固和發展國際安全的重大責任。[52]前中國首席裁軍談判代表、現任中國外交部國際軍控與裁軍司司長的沙祖康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現有的世界戰略穩定是建立在進攻性戰略核力量基礎上的“恐怖均衡”,但是,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單方麵作出部署NMD的決定,這樣的“均衡”將崩潰,恐怖均衡總比沒有均衡和穩定好。因為“在徹底消除核武器之前,這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佳選擇”。[53]
今天,推動美、俄核裁軍的深入發展,在NPT、CNTBT機製和其他國際軍控機製的基礎上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實現防擴散進程,維護反導條約和國際戰略平衡這兩大原則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00年4月致《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的賀信中捍衛了俄羅斯在核裁軍問題上的立場:“俄羅斯遵守在核裁軍方麵的義務,在維護戰略穩定和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裁軍條約製度的條件下,打算繼續把它當作進一步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基礎。”[54]
總之,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不是一個簡單的美蘇(俄)雙邊限製反導彈武器係統發展的條約,而是整個美俄核關係機製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反彈道導彈條約》客觀上具有三重身份:一是國際戰略穩定與平衡的基石,二是國際軍控架構的當然組成部分,三是美俄核裁軍發展的保障性機製。
該條約的維護不僅關係到美蘇(俄)之間核關係機製能否繼續保持的重要基礎——核力量均勢問題,或者目前所說的“戰略平衡”問題,更關係到包括NPT機製、CNTBT機製和MTCR等國際軍控機製在內的所有現有核軍控架構如何繼續得以順利運行和鞏固的問題。隻有美俄核裁軍繼續取得進展,隻有全球戰略平衡得以維係,國際軍控事業才能真正不斷前進。這樣,以NPT機製和CNTBT機製為代表,全球核軍控的架構才得以逐步推動整個裁軍進程向前發展。隻有《反彈道導彈條約》的穩定,才有國標核軍控架構的核心——美俄間“核關係規製”的穩定,也才能真正保障國際軍控架構——全球核關係規製——的穩定和發展。
在歐盟成員國、俄羅斯、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壓力下,美國在修改者廢棄《反彈道導彈條約》問題上的立場從2000年4月以來有了一定變化。2000年6月4日,美國總統克林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舉行首腦會晤,會後發表了美俄《聯合聲明》。在聲明中,美俄總統重申,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是國際戰略穩定的基石。兩國將繼續努力,加強反彈道導彈條約,以便提高其生命力和功效。為此,俄美兩國總統將致力於加強戰略穩定和國際安全,宣布將繼續在未來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框架內,討論進一步削減兩國戰略力量的問題,並繼續就反彈道導彈問題進行磋商。[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