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方案則能夠滿足在“門檻層次”上由精密型洲際導彈所施加的任何授權的、非授權的和事故性的導彈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的“門檻威脅”可以被歸結為美國一次受到5個單彈頭的洲際導彈攻擊,每枚洲際導彈可以帶有大約4枚可信誘餌彈頭。這些誘餌彈頭難以識別,不得不被同時攔截;因此,C-2的實際攔截能力是25枚洲際導彈。此外,來襲導彈還帶有如照明彈、金屬顆粒霧、幹擾彈等其他反製措施。
C-3方案才能滿足CRD報告的目標。這時,具備C-3能力的NMD係統可以同時對付20枚單彈頭洲際導彈的攻擊,而不管這些攻擊是授權的、非授權的或者是事故性的,也不管這些洲際導彈的技術能力是精密性的還是非精密性的。這樣,美國就可以在“客觀層次”(Objective Level)上建立起對洲際導彈的戰略防禦能力。這些來襲的目標導彈可能帶有至多5個可信誘餌彈頭,這些假彈頭如此逼真以至於難以區分,隻能予以攔截;因此,C-3的實際攔截能力最低是同時對付50枚洲際導彈,最高是120個彈頭。攔截時需要處理的問題還包括目標導彈也可能附帶有大量的、不太高技術的、能被分辨出來的誘餌彈頭;此外,還附帶有如照明彈、金屬顆粒霧、幹擾彈等其他反製措施。[70]
1999年8月,美國國防部發表了BMDO聯合項目辦公室的NMD能力提升報告,提出美國將根據需要來部署攔截能力不斷提升的NMD係統,計劃在阿拉斯加的謝穆牙島(Shemya)和在北達科他州的大福克司建立NMD攔截導彈發射場。其中,阿拉斯加是五角大樓建立NMD攔截導彈發射場的首選。
2000年3月,五角大樓正式製定和公布了分三階段進行NMD係統部署的報告,對美國可能部署的NMD係統的攔截能力作出了實質性的提升。根據這個報告,NMD係統的攔截能力將在部署中分三個階段進行發展,也分三個階段進行部署,其目的是建立起可以防禦美國50個州免受洲際彈道導彈攻擊的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它也說明克林頓政府已經決心在突破現有《反彈道導彈條約》框架來發展和部署NMD係統。該方案比1999年1月科恩所宣布的“3+5”部署方案在時間上延後了兩年。1999年1月的“3+5”方案要求在2003年部署20枚攔截導彈的NMD係統,到2005年,完成100枚攔截導彈的部署工作。
根據白宮和五角大樓的各種聲明,決定美國部署NMD客觀上有四大因素:威脅的“合法性”、經費預算、對其他政策的影響和技術的成熟度。在威脅的“合法性”方麵,隻要美國繼續奉行強權政治和軍事幹涉主義,不管是朝鮮還是其他國家,美國都可以找到其足以認為“合法”的借口。“大埔洞1號”隻是給了美國借題發揮的機會。在經費保障方麵,國會在通過了“全國導彈防禦法”之後,NMD成為美國政壇共識,國會甚至比軍方和白宮更急,新的國防授權法案和撥款法案將盡可能滿足NMD的經費需求。從1995—1999年度,每一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或補充撥款法從來沒有提出削減過NMD或TMD的任何經費要求。而且,實際撥款總是要高於國防部提出的原有預算案。此外,如果美國真想要部署NMD,也會不顧ABM條約的束縛。科恩在1月20日的講話中提到美國將繼續與俄羅斯談判修改ABM條約問題。但科恩同時強硬地提出,反導條約在曆史上曾經修改過,他看不出為什麼不能繼續修改的理由:“ABM條約規定,為了最高的國家利益,條約締約方可以退出,隻需提前6個月通知就可以了。”[71]
科恩在這裏暗示了當美國決定部署NMD、但美俄反導條約修約談判仍然無法突破時,美國有可能采取的不顧ABM條約約束的做法。雖然現在美國的政策還是繼續同俄羅斯就修改ABM條約問題進行外交會談,但從1999年初以來,由於俄羅斯不準備修改ABM的堅定立場和美國國內政治對NMD不斷升高的呼聲,美國國務院對談判的態度已經轉向強硬。奧爾布賴特曾經表示,不管俄羅斯同意不同意修改ABM條約,美國都將按自己的需要部署NMD。綜上所述,剩下的惟一一個可以阻攔美國部署NMD的因素就是NMD本身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技術進展。
當前有關NMD技術成功前景在美國國內存在各種猜測,也有表示懷疑的,甚至有的媒體認為BMD項目花費了這麼多的錢,最終可能是“衝向失敗”(rush to failure)。美國軍方確實也麵臨著NMD和TMD研發在技術方麵的巨大壓力。1999年1月,TMD係統中的核心部分——THAAD—試驗再度宣告失敗。但是,緊接著在3月15日,TMD係統中低空層導彈防禦的主力——PAC-3的試驗卻獲得了成功。BMDO多少挽回了點麵子。目前NMD武器係統的技術難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跟蹤關。能夠直接襲擊美國本土的核導彈都是從外層空間而來的洲際導彈。其飛行的主要階段都是在離地麵200公裏以上的外層空間。在超過地麵200公裏以上的外層空間對人類來說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世界。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60年代初曾經這樣評價過蘇聯反導彈係統的試驗成功。他說,蘇聯的反導彈部隊“擊中了太空中的一隻蒼蠅”。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比喻倒是頗為貼切。攔截導彈要在太空中接近目標導彈,進行跟蹤、定位,直到保持迎頭撞擊,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
(2)攔截關。導彈打導彈,雖然現在不乏成功的先例,但失敗率也很高。迄今為止,美國導彈攔截試驗的成功率不足10%。以前的反彈道導彈都依靠核武器,靠戰鬥部的爆炸威力來摧毀目標導彈。現在NMD武器係統完全依靠動能攔截戰鬥部,是依靠“迎頭撞擊”來實現摧毀。這對攔截導彈的命中精確度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而且對攔截導彈的速度、機動能力和控製技術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製導精確度如果稍有差池,就可能與目標導彈擦肩而過。洲際導彈速度快,特別是現代洲際導彈常常利用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飛行中還運用機動變軌等突防技術,真彈頭還往往以假誘餌為掩護。發現目標導彈發射並不難,但始終要探測和跟蹤飛行方向和軌道,並在進攻導彈施放“誘餌”等反製措施的實戰情況下分辨出真假彈頭,並避免各種幹擾,將是一項絕對頂尖的高技術。
(3)指揮和戰鬥管理關。戰略導彈從發射到飛臨目標上空,全程的飛行時間不會超過30分鍾。攔截作戰時間以秒來計算,自然少不了實時化的指揮控製和戰鬥管理能力,否則將無法作出攔截的有效反應。在這樣一套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控製和戰鬥管理係統中,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固然必須十分發達,人員的操作與行動也必須十分到位。人員的素質將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從現有NMD兩次成功的試驗和目前的NMD係統的武器構成方案來看,至少,NMD技術成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1993年以來,美國國內一直就NMD的技術前景問題存在著爭論。以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關注科學家聯合會”(UCS)為代表,相當一部分學者類型的技術專家多年來一直強烈質疑白宮NMD計劃在技術上的前景。美國軍方的一些調查小組,如韋爾奇(Larry Welch)委員會早在1998年就對NMD的“3+3”部署方案和一些技術環節提出過疑問,認為NMD現有技術環節和部署計劃都不成熟,存在著若幹技術上的缺陷。為了慎重起見,BMDO目前對NMD項目下一階段的研製和試驗步驟又作出了新的嚴密規劃,EKV戰鬥部——攔截導彈——的裝備建設拖後到了至少在2002年之後再開始。[72]對美國來說,SDI的研發花了350億至400億美元,但是從來都隻是處在技術準備階段。NMD到2000年,至少已經花費110億美元,如果不能進入實戰部署,這麼多納稅人的錢將成為白宮和五角大樓新的“政治包袱”。美國軍方目前在NMD問題上正在竭盡全力保證技術成功,保證按期部署。李萊斯曾提出過:“NMD代表了美國軍方對保護美國人民的鄭重承諾。”[73]NMD也代表著美國軍方的信譽和美國的軍事技術能力的形象。這也是美國軍方直到2000年7月,不顧1999年下半年以來NMD三次試驗、兩次失敗,一再強調NMD武器係統能夠如期部署的原因。
從1999年1月—2000年8月的一年半內,是NMD係統技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時期,也是NMD項目在確定了以2000年6月為部署決定時間、2005年為實際部署時間後,全麵檢驗NMD新的研製和部署戰略的重要階段。五角大樓原來決定在2000年夏天克林頓作出NMD部署決定之前,能夠進行4次NMD武器係統的“整合飛行實驗”。但由於一係列暫時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4次試驗已經被迫調整為3次。第一次試驗在1999年10月2日進行,獲得了成功。但2000年1月20日和7月7日NMD飛行試驗相繼失敗。即使成功的那一次,也遭到了美國國內機構和專業人士的猛烈抨擊。美國軍方已經無法在原定的這一時間內給出NMD技術有效性的可靠證據。
李萊斯早在1999年4月14日在國會表示,NMD係統的成熟度在理論上取決於未來18個月內的一係列試驗結果:“將預定部署時間推遲到2005年,保證從現在開始係統飛行試驗的成功和發展,就更能保證NMD係統研發在技術上走向成功,這是減少NMD技術風險的有效辦法。”[74]1999年夏天,BMDO預定進行EKV攔截目標導彈的實彈試驗。這次試驗能否成功,將牽動整個NMD項目的研發安排。然而,即使在未來的18個月內NMD技術試驗上發生波折,並不會根本動搖美國部署NMD武器係統的信心和決心。“3+5”是一個彈性部署方案,它比“3+3”更能容納NMD武器係統研製和裝備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克林頓政府曾一度有過的設想是,隻要2000年秋天正式作出部署決定,將馬上批準選址,並在選址地進行NMD基礎設施建設。NMD雷達係列也將在2000年末正式動工,2002年前完成施工,2003年開始,是EKV最後攻關。
1999年10月2日,美國取得了首次NMD試驗成功。一枚從美國本土新墨西哥州發射的攔截導彈,摧毀了從太平洋南部賈誇林群島發射的目標導彈。此消息傳出,大大鼓舞了美國政界、軍方和公眾輿論對NMD的期待。12月20日,克林頓宣布為2000財政年度增撥軍費,其中,新增部分中的相當一部分將用於NMD的開發。2000年頓時成為了美國“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發展的希望之年。2000年1月11日,克林頓政府為2001財政年度增撥NMD研製經費22億美元,用以修建反導發射場。NMD的研製經費已經增加到了127億美元。盡管如此,NMD的技術並非已經成熟。
2000年1月14日,美國國防部發表新聞承認,首次攔截成功的試驗中,攔截導彈的紅外傳感器分辨不出誘餌氣球和模擬彈頭,竟然把氣球當彈頭,直到最後1秒鍾才發現並擊毀了模擬彈頭。1月20日,2000年首度NMD攔截試驗失敗。美國軍方為此調侃說,是NMD的攔截導彈找到了家門,但沒有按響門鈴。這是NMD首次全係統的試驗,預警衛星、地麵新型雷達都用上了,作戰指揮中心的電腦也將目標定位和追蹤指令及時傳給了攔截導彈上的彈載電腦。結果,攔截還是失敗了。美國軍方在3月公布的失敗原因報告中稱,是攔截器上的紅外傳感器(infrared sensor)上的冷卻係統出了故障。為此,3月22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原定於3月27日的NMD攔截試驗將推遲到4月27日進行。這一次試驗失敗表明,NMD離進入實戰裝備還有相當距離。3月底,美國總統國防科技顧問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盡管原定在3月份的NMD試驗推遲到了4月底,但不會影響克林頓按照原定計劃在今年夏天作出是否部署NMD的決定。4月初,美國國防部又公布了新的NMD研製和開發預算。預計為了部署NMD武器係統,美國在建設反導彈基地、改造和更新雷達設施、發射新的配套軍事衛星和生產攔截導彈等方麵,估計需要花費302億美元。這已經大大高出了1997年時的經費估算。4月,五角大樓又將NMD飛行試驗推遲到了6月26日。以後,又將這次試驗推遲到了7月7日。按照計劃,美國在2003年之前要進行19次NMD實戰試驗。美國國防部原來計劃在2000年上半年就要進行兩次NMD係統試驗,以便為夏天克林頓總統最終作出是否部署NMD的決定創造最起碼的條件。頻繁的NMD試驗時間變動說明現有NMD武器係統在技術上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這些技術問題將使得克林頓總統無法按照原定的2000年夏天作出部署決定,而必須將部署延後到2000年秋天或者冬天才作出。1999年1月美國對NMD研製和部署計劃調整為“5+3”方案後,把整個NMD最終部署時間以2000年為起點設定在8年以內完成。為此,大量的設計、試驗、評估和休整工作必須加緊進行,從而增加了保留技術隱患的可能性。例如,NMD係統部署的技術準備評估原定於2000年上半年的兩次NMD攔截試驗後進行。2000年上半年的第二次NMD攔截試驗已經推遲到了7月7日。7月7日的這次攔截試驗不但要確認攔截的成功度,而且還將首次使用攔截導彈飛行中的通信係統,它將提供BM/C3和EI通信鏈路,這樣就可以使用地基通信係統向攔截導彈傳輸飛行中的目標導彈數據,引導攔截導彈奔向靶彈。此外,2000年1月NMD試驗失敗的原因是傳感器問題,傳感器在外空識別真假目標導彈的能力需要得到這次新的飛行試驗的檢驗。如果白宮按照原計劃在夏天作出部署決定的話,在如此緊張的時間安排下很難對試驗數據進行係統分析。在部署準備評估之前隻能借助助推器與大氣層殺傷飛行器組合飛行的模擬數據,對BMC3係統也來不及進行聯合試驗和評估,這都將大大減弱NMD部署準備評估的質量。再加上美國國內外日益高漲的NMD反對聲浪,克林頓總統推遲作出NMD部署決定已成定局。
但是延遲部署並不等於放棄部署。目前的NMD係統試驗還隻是階段性的。例如,NMD如何對付多目標的洲際導彈尚未列入係統試驗的計劃之中,今後采用什麼樣的指標來附加更多的誘餌、助推器和飛行器等的多種目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數學計算所提出的NMD係統的可靠性相當高,但在實戰中或許無法達到,或許要增加大量備件和輔助工作。另外從1999年10月成功的那次試驗來看,作戰環境是人為製定的,攔截速度相對較低,離實戰有較大差距。在NMD技術前景真正明朗化之前,美國不會停止加速研製和部署NMD武器係統的所有準備工作。
克林頓政府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是50年代末以來,美國曆屆政府推行的反導彈武器發展計劃的繼承和發展,也是90年代進入冷戰後時期以來美國安全與軍事戰略的具體需要和現實選擇。克林頓政府不惜投入巨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和準備部署NMD武器係統,是為美國後冷戰時代全球軍事戰略服務的,是美國當代軍事、政治和外交戰略的工具。但在技術上,NMD代表了以建立“戰略防禦”為目的的世界反導彈武器係統發展的新高度。
以1993年5月克林頓政府成立BMDO為標誌,NMD迄今經曆了若幹個發展階段,美國的NMD政策也幾經調整,克林頓政府確立了以2000年6月為部署決定時間、2005年為實際部署時間的“3+5戰略”,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在2008年前後將NMD投入實戰,這一時間安排,同TMD目前美國預定的進入現役的時間大體一致。因此,到2008年之前,美國的整個BMD計劃將正式付諸實施。屆時,美國將建立起本土以BMD為主、海外以TMD為主的大規模、多空層、立體化、全方位的反導彈體係,整個世界各國間現有的軍事力量對比和戰略力量格局將會發生深刻變化。NMD的最終成功部署,無疑將會進一步增加美國的軍事幹涉主義,強化美國在當今世界上的霸權地位,無助於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甚至引發新一輪的大國間的軍備競賽。如果美國無視俄羅斯、中國和歐盟等國的反對立場,不顧ABM對國際軍控的建設性貢獻,單方麵退出ABM以部署NMD武器係統的話,將會對現有國際武器管製架構、美俄之間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協議的落實以及美俄今後的第三階段裁減戰略核武器談判,帶來嚴重打擊。美國NMD技術成功的前景和目前部署NMD的決心,將會被曆史證明是帶給21世紀國際關係的一個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