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核導彈攻擊力量的形成和發展
1957年8月26日,塔斯社宣布蘇聯發射洲際導彈試驗成功。1957年10月4日,蘇聯首先發射了“斯普特尼克”(Sputnik)人造衛星,並在1959年,首次實現了載人人造衛星的太空發射。1958年,蘇聯又率先部署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ICBM)SS-6,其射程達到8000公裏。該導彈的射程可以從蘇聯的發射基地出發覆蓋美國的東海岸。美國本土被直接置於蘇聯的核攻擊威脅之下。這一度對美國產生了“導彈差距”衝擊,美國和西方國家一度誤認為蘇聯在運載工具和導彈技術方麵對美國占有領先優勢。1961年和1963年,蘇聯又開始分別部署其第二代洲際導彈SS-7和SS-8.
所謂的“導彈差距”引起了美國朝野的極大震驚,也對美國與西歐的同盟關係帶來了挑戰。1958年1月,英國的《新政治家》周刊曾經登出社論,認為“蘇聯在尖端武器方麵的優勢已達到了這樣絕對的階段,以致至少在1961年以前,美國國家的生死存亡要看俄國是否有慈悲心。”英國的議員也在國會表示,建立北約的目的是尋求美國的保護,但由於蘇聯的導彈優勢,“我們顯然是正在招惹某種攻擊的危險,而且我們正在給予美國單方麵的保護”。⑦這都迫使美國不得不奮起直追。1958年4月,美國試驗成功了第一枚洲際導彈“宇宙神”(Attas),1960年,該型導彈在美國戰略空軍中開始服役。隨後,美國又研製成功了使用固體燃料的“大力神”(Titan)洲際導彈。這兩種型號的導彈是美國第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也是第二代戰略導彈。1962年,美國開始部署使用固體燃料的“民兵Ⅰ式”(Minuteman Ⅰ)洲際彈道導彈,這是美國第二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該型導彈的彈頭爆炸當量為100萬噸TNT,命中精確度為1.6公裏,是從地下發射井中發射的。在洲際導彈的推進燃料方麵,美國對蘇聯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蘇聯則到1968年才開始部署使用固體推進劑的SS-13型洲際導彈。固體燃料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大大縮短洲際導彈發射的準備時間。
後來的事實完全證明,50年代末的美蘇“導彈差距”完全是美國人的錯覺。美國根據偵察衛星提供的資料表明,1960至1961年間,蘇聯隻部署了4枚洲際導彈。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估計,到1960年年底,美國已經部署了陸基洲際導彈294枚,潛射彈道導彈155枚,戰略轟炸機600架;蘇聯部署的陸基彈道導彈則為75枚,潛射導彈75枚,戰略轟炸機190架。美蘇在戰略核武器的對比上為1049件比340件,美國處於全麵領先的地位。⑧
在潛射導彈(Sea-launch Ballistic Missile,SLBM)的開發和研製方麵,美國也同樣處於領先地位。1956年美國就開始研製潛艇發射的導彈係統,1960年11月,第一艘能夠從水下發射彈道導彈的潛艇“華盛頓號”從海上發射彈道導彈成功,並投入現役。“華盛頓號”是一艘核動力潛艇,能攜帶16枚“北極星A1”(Polaris)潛地導彈。而蘇聯的第一種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SS-N-4直到1961年才開始服役。而且,SS-N-4型導彈要在潛艇浮出海麵時才能發射,後來的改進型才能在水下發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蘇聯為了爭取與美國在戰略核導彈方麵的均勢,甚至不惜在導彈技術不成熟時就將其投入現役。
到60年代初,美蘇兩國陸續研製出了可以從飛機上發射的、可以裝載核彈頭的空對地導彈。為此,核力量“三位一體”的戰略概念開始形成,即空中、水下和地麵都可以發射核導彈,產生了固定發射井發射和機動發射相結合的核攻擊能力。隨著以導彈為主體的核攻擊力量的形成,美蘇兩大國的軍事戰略也都發生了重大調整,核武器一非常規武器在國家安全構想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大規模報複”、“相互確保摧毀”、“第二次核打擊”等一係列核戰略理論應運而生。軍備競賽和軍備發展的主體都圍繞著以導彈為核心的核攻擊力量的改善和壯大而進行。“威懾戰略”也發展成為美國軍事戰略的中心。在威懾戰略的主導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從60年代開始,對導彈核武器展開了新一輪的瘋狂軍備競賽,導彈技術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都出現了巨大進展。
60年代是蘇聯大規模製造和部署核武器的時期。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充分暴露了蘇聯在戰略核力量方麵與美國相比所處的劣勢地位。其後,蘇聯急起直追,竭力謀求與美國在戰略核力量方麵的均勢地位。60年代中後期,蘇聯部署了SS-9、SS-11和SS-13陸基洲際導彈。除了SS-13之外,它們都是部署在地下發射井中的使用固體燃料的第三代洲際核導彈。其中,SS-11和SS-13都是多彈頭、分導式洲際導彈,而SS-13是可以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SS-9則是重型洲際導彈,其所攜帶核彈頭的爆炸當量可達到500萬噸TNT。此外,蘇聯還發展出機動性SS-14和SS-15中程導彈,以此來替換50年代初期服役的SS-4和SS-5中程導彈。⑨
在潛射彈道導彈領域,1968年,蘇聯的Y級戰略核潛艇建成並開始在海軍中服役。這是蘇聯的第二代戰略核潛艇,水下排水量達到9300噸,相當於美國的北極星級核潛艇,配備有16枚SS-N-6潛地核導彈,每枚核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400公裏到3000公裏。在戰略轟炸機領域,蘇聯逐步扭轉了劣勢。60年代初,蘇聯製造出了圖-22M“逆火式”戰略轟炸機,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如進行空中加油,續航能力可以達到7000公裏,完全可以實現越洋直接攻擊美洲大陸。到1969年,蘇聯的戰略核導彈在總數上已經達到1060枚,比1960年增長了13倍,與當年美國的核導彈總數1054枚基本持平。
50年代洲際導彈的出現,意味著太空軍事化的開始。隨後,美蘇兩國除了繼續發展洲際導彈而展開太空武器競賽之外,間諜衛星的製造和發射也引發了新的一波太空武器競賽。1958年,美國海軍研製成功了第一顆導航衛星——“飛渡-1A”。到1960年,美蘇兩國已經發射了20多顆人造衛星,幾乎全部用於軍事目的。兩國的防務部門很快意識到衛星具有多種用途:通訊、偵察、觀測、預警和情報搜集等等。特別是1960年美國的高空間諜飛機U-2被蘇聯擊落事件發生後,衛星在諜報方麵的優越性就毋庸置疑了。美國研製出了第一顆間諜衛星——“發現者13”,並在1960年4月發射升空。1966年,美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訊衛星進入軌道。蘇聯的同類衛星則到1974年才問世。1962年,美國設立了著名的國家航天和航空局,雖然在理論上是一個民用機構,但也同時承擔了軍事開發的責任。1982年,負責空間軍事計劃的美國國防部的預算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航天和航空局的預算。美國國家航天和航空局最著名的計劃莫過於“航天飛機”了。第一架航天飛機“發現號”就是專門為軍隊使用的。其後發展的“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後都進行過軍事項目的試驗。蘇聯從60年代末開發的“阿波羅”宇宙空間站也都具有明確的軍事試驗意圖。
空間技術廣泛地用於諜報領域,一方麵給美蘇核導彈的軍備競賽增加了相當的透明度,另一方麵,則使美蘇雙方對各自的力量發展都可以作出明確的戰略和技術反映。其結果,出現了一個“信息和平”的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需要為了防範另一次“珍珠港事件”而煞費苦心。衛星與電子情報搜集的可靠性以及雙方所擁有的龐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和設施,保證了核導彈競賽是在一個彼此都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信息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核軍備競賽的“和平進行”。為此,法國導彈技術分析家馬爾索·費爾當就曾斷言:“如果沒有人造衛星,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已經發生。”⑩
70年代則是美蘇戰略核武器繼續大發展的時期。多彈頭、分導式洲際核導彈(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MIRV)和機動性能更強的巡航導彈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核武器的殺傷力和攻擊力進一步提高,美國的第三代洲際彈道導彈也開始問世。1968年美國研製成功第一種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民兵-Ⅲ”,1970年開始投入現役。該型洲際導彈每枚射程達到13000公裏,可以攜帶3個核彈頭,每個彈頭的爆炸當量為34萬噸TNT。1971年,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還提出了研製MX導彈的構想。MX導彈每枚可以攜帶10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的爆炸當量為50萬噸TNT,並且能夠進行機動部署和機動發射。蘇聯從7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分導式、多彈頭核導彈,從1975年起陸續部署了SS-17、SS-18和SS-19等具有多彈頭能力的洲際導彈。其中,SS-18是蘇聯最大的陸基洲際導彈。該型導彈全長366米,直徑3米,起飛重量220噸,可運載彈頭75噸。其改進型SS-18Ⅳ在1982年開始服役,可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的爆炸當量為50萬噸TNT。雖然蘇聯的陸基洲際導彈在命中精確度和分導技術上還落後於美國,但在數量、投擲重量和彈頭爆炸當量等方麵卻比美國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