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導彈核武器的產生與發展(1 / 3)

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製成功並投入戰場,毫無疑問是改變20世紀後半期人類軍事關係和安全戰略的首要因素。核武器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戰場態勢,也改變了大國基本的軍事戰略。特別是當核武器發展為大規模、高精尖的導彈核武器之後,大國的軍事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自50年代末期以來,核導彈一直是主導軍事技術革新和軍事戰略變遷的重大因素。

戰爭製度的核心是擴充軍備和武器開發。①要真正使得人類遠離戰爭,首先必須實現軍備控製。軍控和裁軍是實現國際安全與和平的重要途徑。大規模的軍備建設不僅會導致有限的資源流入軍事力量發展,抑製經濟增長和人民社會福利的增加,更會導致國際局勢的緊張,增加爆發軍事衝突的潛在危險。冷戰時期美蘇瘋狂的核軍備競賽既加劇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全球性戰略競爭,也使得人類的頭頂高懸了一把“核恐怖”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到1990年冷戰結束之時,全世界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根據科學家的估算,足以把地球摧毀45次以上。全球核戰爭的風險使得全體人類都成為了核武器的“人質”。正如卡爾·多伊奇在冷戰時期所指出的:“假設人類文明在今後30年內毀滅,其原因將不是饑荒或瘟疫,而是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我們有辦法對付饑荒和瘟疫,但迄今為止,在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武器所具有的威力麵前,以及在我們作為民族國家的行為舉止方麵,我們卻一籌莫展,無以為計。”②

核武器與導彈的結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兩大國迅速由戰時同盟演化為戰後的敵視,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以及1951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冷戰正式開始。圍繞著不同意識形態對抗的全球戰略競爭的出現,軍備和武器技術的發展成為了冷戰的重要目標。核武器最早構成了美蘇兩大國競相追求軍事優勢的基礎。但隨著核武器的發展和火箭技術的突飛猛進,導彈很快成為了雙方軍備競賽的主角。

最早的核武器其實隻是核炸彈,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扔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都是如此。從1945—1955年這10年間,雖然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獲得了重大突破,熱核武器,如氫彈試驗成功,但飛機依然是核武器投擲的唯一工具。在40年代末,能夠攜帶原子彈的遠程轟炸機曾經被視為需要有限發展的重要“威懾性武器”,也是備受推崇的戰略性軍事手段。1949年,美國就曾經圍繞著部署B-36遠程轟炸機展開了激烈爭論。限於當時導彈技術的局限性,能夠攜帶核炸彈的遠程轟炸機是當時美國戰略核力量建設的主體。後來在越戰中聞名世界的B-52轟炸機就是這一戰略的產物。

1946年,美國隻擁有7枚原子彈,到1948年也才增加到了50枚左右。但由於美國壟斷了核技術,因而在戰後初期居於絕對的核支配地位。美國為此還秘密製訂了以原子彈轟炸蘇聯的計劃。1945年9月,美國便製訂了代號為JIC329-1的核計劃,準備在必要時對蘇聯的戰略目標進行核轟炸。1946年,美國製訂了把莫斯科等20個蘇聯城市作為核攻擊對象的“鐵鉗計劃”。在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機時,美國製訂了代號為“烤肉機行動”的作戰計劃,並把能攜帶原子彈、當時美軍續航能力最強的B-29遠程轟炸機派遣到了英國東南部的空軍基地,以便在必要時對蘇聯動用核武器。蘇聯為了打破美國的核壟斷,防範有可能出現的美蘇最後的軍事攤牌,早在1942年夏天就作出了研製和製造原子彈的決定。1949年8月,在二戰結束4年之後,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但美國繼續在熱核武器研製上保持領先。1952年11月1日,美國宣布在馬紹爾群島的恩尼威托克珊瑚島上,成功地進行了人類首次氫彈爆炸試驗。其爆炸當量為300萬噸TNT,相當於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當量的150倍。蘇聯也不甘落後,1953年8月12日,宣布成功地爆炸了一枚當量在100萬噸TNT的氫彈。最早的氫彈是需要巨大冷卻裝置的液體燃料氫彈,因此無法使用飛機進行運送和投擲。如何解決實戰用的氫彈的技術難題,使得美蘇兩大國都又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蘇聯在1954年首先試製成功了固體燃料氫彈,而美國則到1956年才製造出了可供飛機攜載、用於實戰的氫彈。

與此同時,運載手段與核武器的發展也在同步進行。美國首先開發出了噴氣式遠程轟炸機用以取代速度較慢的螺旋槳飛機,繼1948年年底美國裝備B-36遠程轟炸機之後,1955年美國空軍開始裝備不需要中途加油的遠程洲際戰略轟炸機,這就是後來在越南戰爭中名噪一時的“B-52”戰略轟炸機。蘇聯雖然也開發出了自己的遠程轟炸機圖-4,但性能上比美國的要差得多。1955年,蘇聯部署了中程噴氣轟炸機圖-16,具有攜帶核彈的能力。如果不用返回,圖-16單程可以直接攻擊美國本土。

從40年代末開始,火箭和導彈已經被認定是攜帶核武器的最佳手段,美蘇兩國就展開了大規模的導彈和導彈技術研究。50年代初期,美國就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在作戰行動中最強大的毀滅力量是核彈頭,而核武器最有效的攜帶工具就是導彈。③利用導彈發射、攜帶和投擲核武器成為美蘇爭奪軍備優勢的優先項目,製導火箭與核彈頭開始緊密結合、合而為一。

法西斯德國是最早進行導彈研製的國家。1933—1935年,德國在比尼門德(Peenemunde)和特勞恩(Terauen)分別建立了兩個火箭研究中心。德國在二戰中就已經能夠做到大量生產導彈,並用於軍事攻擊,最著名的是V-1和V-2導彈。1942年初,杜恩伯格和布朗恩曾向希特勒建議,集中研製並大量生產V-2導彈,以便達到每年向英國發射5000枚V-2.但這項計劃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擱置了。直到1944年9月,德國才向英國發射了第一批V-2導彈,但這已經無法挽回法西斯德國失敗的命運。V-1是納粹德國曾大量運用於戰場的導彈,它屬於有翼型導彈,由噴氣發動機為推進器,航程250—300公裏,可攜帶1噸重彈頭,從離地麵2000—3000米的高度對目標進行俯衝攻擊,可以稱得上是今天巡航導彈(Cruise Missile,CM)的前身。二戰期間,德國向倫敦發射了約10000枚V-1導彈,真正到達倫敦的還不及這個數字的一半,造成了5500人死亡、40000多人受傷和23000多所房屋被毀。④V-2導彈是由使用液體燃料的火箭發動機為推進器、配備慣性製導裝置的導彈,其彈道高度達到90公裏—100公裏,航程為300公裏—350公裏;整個V-2導彈長度為14米,自重13噸,可以攜帶1噸重彈頭,飛行時間不超過5分鍾,是當代彈道導彈(Ballistic Missile)的先驅。從1944年9月到1945年3月,德國向英國等歐洲國家發射了4300枚左右的V-2導彈,估計造成死亡人數為7000人。⑤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研製過的導彈達到140種,此時,德國在導彈技術方麵領先世界10年。⑥雖然V-1和V-2導彈未能挽回法西斯德國最終滅亡的命運,但無疑給戰後世界的軍事戰略和武器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美國直到1940年,才在其陸軍航空隊中建立了火箭和導彈的軍方試驗計劃。二戰臨近結束時,美國研製並部署了JB-2地對地導彈,這幾乎是V-1的翻版。美國還未來得及將該導彈用於戰場,二戰就結束了。二戰後,由於美蘇冷戰的需要,美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導彈技術的開發和研製。5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成功了第一代中短程戰略導彈“紅石式”(Red Stone)和“木星式”(Jupiter)。到50年代中期,美國在電子學、空氣動力學和火箭工程等領域取得了突破,各種型號和用途的導彈全麵發展,並進入實戰裝備。美國空軍裝備了空對空的“獵鷹”導彈,美國陸軍則裝備了可以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地對地導彈“誠實的約翰”(Honest John)和中程地對地導彈“下士”(Corporal)。美軍也開始擁有了“奈克”(Nike)和“勝利女神”地對空導彈。1957年,遠程運載火箭技術有了飛速發展,洲際導彈開始研製成功,從而揭開了美蘇大規模戰略核武器軍備競賽的序幕。導彈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擁有各種發射手段的導彈成為了核武器最主要的運載和投擲工具,也構成了當代核武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武器係統。

蘇聯的導彈研究工作則完全始於二戰之後。1946年,蘇聯利用所俘獲的原德國導彈專家,加上本國的軍工力量,建立了自己的導彈工業。1948—1950年間,蘇聯以V-1和V-2為模本,先後試射了R-1和R-2導彈,完成了導彈研究和製造的初步準備工作。50年代初,蘇聯研製成功了第一代中程導彈(Intermediate Range Ballistics Missile,IRBMs),包括SS-3、SS-4和SS-5地對地中程導彈,這些導彈從1955年開始服役。同時,蘇聯還研製成功了“蛙式”(Frog)和“飛毛腿式”(Scud)短程導彈(Short Range Ballistic Missiles,SRBMs)係列。為了彌補在遠程戰略轟炸機方麵的對美劣勢,蘇聯集中力量發展彈道導彈,並取得了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