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王莽和議匈奴之後,愈加苛肆作威,苛法複興,軍民殘虐。四月征夏稅,八月起秋糧,獄訟不決,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保,貧者無以自存。劇而枯旱蟲蝗,饑饉日熾,諸處並起為盜。荊州新市王匡、王鳳,南陽馬武,潁川王常、成丹,共聚藏於綠林,多者十數萬,少者七八千,擾亂中原。生民塗炭,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十二月,王莽召眾臣問曰 :"聯自登基之後,未見刻寧, 但聞群奸乘釁,旱澇不均,四時失序,民皆怨望,何也?"司天監王豐出班奏曰 :"陛下欲安天下,可備香燭,拜禱於南郊 之外,懺雪罪過,自然風調雨順,黎庶鹹安 。"莽準奏。傳旨, 著弟王欽監軍立造。王欽領旨,即往南郊,建起高壇三層,每層高一丈九尺,按四時九曜星辰於上,宰三牲取血,按天、地、人三才,列金木水火土於五方。東方甲乙木,列一百二十人,穿青袍、青甲,青馬、青鞍,按青旗,南方丙丁火,列一百二十人,穿紅袍、紅甲,紅馬、紅鞍,按紅旗,西方庚辛金,列一百二十八人,穿白袍、白甲,白馬、白鞍,按白旗,北方壬癸水,列一百二十八人,穿黑袍、黑甲,黑馬、黑鞍,按黑旗,中央戊己土,列一百二十人,穿黃袍、黃甲,黃馬、黃鞍,按黃旗。壇左二十五人,壇右二十五人。
是日,文武百官各個擁護王莽至郊,扶莽上壇。王莽端正平天冠,身穿袞龍袍,腰係白玉帶,足踏無憂履,手執白玉圭,立於中壇,正視乾宮禱曰 :"莽承天命,撫職山河,遭此旱歉 之年,賊風競起,願天早賜太平,救拔萬民生命 !"祝罷,望 北而拜。忽禦林軍中一人躍馬飛出,高聲大罵道 :"不殺反漢 之賊,天下何時太平?"遂於飛魚袋中取出射雕弓,搭上雕翎箭,大喝一聲 :"反賊看箭!"弦響處,射中王莽。有詩為證: 欲把金戈挽落揮,軍前大喝展雄威。
雕翎一箭傷王莽,驚殺群雄不敢依。
那蘇成射王莽一箭,正中平天冠,不致其命。武士拿下,推出斬首。王莽聽言"反漢天下不寧"之事,無可答。蘇成笑莽曰 :"汝好有福!予命反遭汝手。"莽笑曰:"匹夫小寇, 吾賜黃旗一麵,禦筆親書'奉敕叛國降漢蘇成'八字與汝,再賜白馬一匹,放汝出叫,看有從否?"蘇成得令,拍鞍上馬,手執叛國黃旗,直奔禦林軍中,高叫 :"王莽今日賜我黃旗一 麵,禦筆親書八字於上,著我叛國。今南陽見有漢室明君,汝眾等敢叛莽興漢者,跟我同去,懼怯莽賊,休來 !"眾軍聞成 之言,叫從叛者大半。
蘇獻見軍中竟變,急奏王莽,言軍中一變,後恐難服,可急斬成為示,以嚴旨令。莽曰 :"吾旨著其自叛,不可複拿。 "言訖,罷壇,眾文武簇擁回朝,各散而退。
至次日,王莽設朝,忽一人急趨上殿,報曰 :"正陽門外 眾民大喊一聲,見一大禽飛下,立高丈餘,諸鳥遮護,請陛下觀是何物?"王莽聞說,即引文武百官直出正陽門外視之,果見禽高壯大,紅嘴人眼,口叫殺聲,諸鳥隨從。蘇獻奏曰 :"此禽非凡,乃靈鳥鳳凰也!聖人雲:國家將興,必有禎樣。文王時,鳴於岐山,故生文王,乃賢聖之君,能立周朝八百載之基。今我王新創帝業,遇此祥瑞之物,亦如是也 。"莽聞大喜。 複有欽天監王豐奏曰 :"此乃上天雄鳳,又如,觀其殺伐之聲,定主刀兵旱澇 。"帝曰:"若此,將何治之?"獻曰: "無妨,可用三般牲物祭之,則免凶兆。"帝曰:"若何三物? "獻曰:"可用人頭、水、穀,觀其所食何物,若食人頭,則主刀兵競起,若食水、穀,則主旱澇饑荒 。"帝聞奏,傳旨: "殺小軍,取頭及水、穀等物於此,待吾親祭。"王豐急奏曰: "陛下不可!今天下未寧,百姓怨望甚,若再殺人取首,是不 仁也!隻可以粉假作,何用實首而斂怨哉 !"帝準奏,令將三 物列於門外。設罷,其禽即下,先食其穀,次食其水,後食人頭。食訖,即飛而起,向王莽頭上以翼一打。禦林軍見,忙將皂蓋遮護。其禽即望東南上飛奔而去。王莽見其禽翼打頭,心甚疑慮,即罷入朝,急宣文武商議,恐生不測之禍。
市上小兒謠言,可更"天鳳"元年。眾民皆言鳳凰來至,遂更天鳳元年。司天監王豐複出奏曰 :"臣昨夜觀星象,見天 星交雜,紫微光曜,後引二十八宿、四聖九曜諸星,俱臨北闕,與我征取天下 。"帝曰:"今在何處?"豐曰:"見在東南方 雙女宮下 。"王莽複問豐曰:"若此之異,漢帝生在何方?" 豐曰 :"上臨雙女宮,應臨楚地。依此斷決,已生南方地界矣! "蘇獻出班奏曰:"此無妨礙,今天下已非漢世之景,尚何憂哉!既有妖星犯闕,臣能治之 。"莽曰:"卿何能治?"獻曰: "可效秦始皇禦駕遊壓,自然不應。"王莽準奏,遂令:"姓 王者三千,姓蘇者八百,同陰陽官引五千軍馬,於東南方紫微應曜並二十八宿跟護之處,禦駕親壓 。"王豐聞言,急出奏曰: "陛下不可。堯天之年,尚有早澇之災。我王但可施仁設政,省刑薄斂,自然反禍為福。且星乃天之靈氣,昭耀四方,人豈能壓之哉?"言未訖,忽禦弟王尋飛出奏曰 :"王豐說者太迂, 蘇獻奏者尤謬。國之根本,誠在於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