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布鞋(1 / 1)

好多年沒有穿布鞋了,最近朋友送給我一雙,這讓我情不自禁想起了童年。

小時候,我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布鞋,有單、棉兩種布鞋。我們一家八口的鞋子都是媽媽手工做的。每年冬天、秋夏各兩雙,我和小弟的鞋子往往爛得快,於是每次做鞋子時我倆都會多一雙,每次姐姐罵我們不愛惜鞋子時,媽媽總是心甘情願的為我們辯解,說是男孩子穿鞋子自然是這樣的。我想姐姐之所以罵我和弟弟,關鍵是不願意看到媽媽一針一線的納鞋底,穿鞋子的哪裏知道做鞋子的辛苦!

每年一到開始做鞋子的時候,媽媽就把家裏的爛布一塊塊的找出來,洗幹淨曬到地麵上,這些爛布就是用來做鞋底的。等到爛布曬幹後就收集到一堆,媽媽坐在小板凳上往一塊大大的木板上貼布,用槳糊一層層的塗抹上,爛布的形狀名異,還需要剪裁得一片片,就像拚圖一樣每片都要對稱好,要不鞋底就會高低不平的。為了讓鞋底美觀,通常是在鞋底用一層白色的底布,八層左右的布先後粘穩曬幹就變得硬綁綁的。這時第一道工序算是完成了,接下來的是最關鍵的一步——剪鞋樣。鞋樣是關係到鞋子合適與否的因素,肥瘦長短都是由鞋樣來決定的,往往一個人做鞋的功底除了看針線的功夫最看重的就是鞋樣。即使你手藝再好,如果剪鞋樣的技術差,那麼做出的鞋子充其量隻是繡花枕頭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媽媽因為鞋樣剪得精細巨恰到好處,於是在我們那裏她剪的鞋樣是頗有口碑的。

鞋樣子剪出來後,就再用一層白布把整個鞋底包起來。這樣鞋底的裏外至少不是花裏胡哨的,看的順眼些。記得我們同隊的一個婦女,每次她的孩子穿的鞋子都是一抬腳就看到一片花布,我們一群孩子笑他穿花鞋子。其實做一雙布鞋最辛苦的是納鞋底。先是用錐子將鞋底的邊用白色的粗線釘一遍,每一針都要嚴密容不得鬆散,要不鞋子很快就會磨得脫線,那麼一雙鞋子的壽命往往就縮短了一大半。納鞋底講究的是二點,一是要讓針眼起落的位置上下平行,納完一個鞋底時看到上下左右都是對稱才是工夫到了家:二是鞋底的針線要用力均衡,凸凹處的線鬆緊應相對,做到這點才能看到一雙美觀的鞋底。做布鞋如果隻是單純的為了穿那麼這些要求均可忽視,若是為了好穿巨漂亮大方,那麼這些條件是不容折扣的。整個鞋底納完之後,鞋麵的功夫又上來了。鞋麵布的顏色多是以黑色為主,花布雖然多是為女孩子所備,但是一般為了省錢都是用黑色的布做鞋麵的。鞋麵的樣式決定著布鞋整體的美觀,僅僅有漂亮的鞋底還是不夠的。鞋麵的樣式有多三種:鬆筋式、麵包式、方口式。鬆筋式是男式的鞋麵,鞋麵上左右兩邊有兩個對稱的鬆筋,點綴在腳麵上的兩端,這種樣式耐看,不足的就是鬆筋一鬆就難以行走。其它兩種就是女式的,麵包式的就是像個麵包一樣圓滿的圍著腳麵,方口式的就如現在的布鞋,一條細長的帶子穿過鞋的旁邊,前麵的腳麵露出一大截。鞋麵做好就和鞋底縫合在一起,鞋邊還要壓得緊密對稱才算是一雙鞋子完工了。

每次我看見媽媽把頂針帶在中指上,咬著牙拿著錐子戳一下結實的鞋底,又用約三厘米的長針再把線拉過時,我就知道我的鞋子又到了換季時分。這也是媽媽最辛苦的時候。冬天的棉布鞋一定要兩雙的,在雪地裏沾滿雪的鞋子一進屋就融化,鞋麵上的雪水就毫不留情的浸濕鞋麵上的棉花,流到鞋底,變得濕漉漉的,一走一響的格外刺耳。隻有兩雙鞋換著穿才能保持鞋裏的溫暖,另一雙還要放在火牆上麵烘幹。濕得鞋子穿到腳上一天,全身都不會暖和的。

我讀初中時,穿布鞋的人少了,學生們開始穿白球鞋。因為家庭貧困,我腳上的黑布鞋始終牢牢的綁在我的腳上,一雙二三元的球鞋是媽媽幫人做了兩雙布鞋換來的。雖然如此,我還是開始嫌棄媽媽做的黑布鞋,黑麻麻的缺乏生機。麵對我日益的挑剔,媽媽終於讓我如願以償的穿上了白淨淨的球鞋。直到有天我的腳讓球鞋捂的發臭時,媽媽仍是含笑著拎出新的黑布鞋,說鞋底是布做的不會發臭的。果然腳上的異味馬上就會無影無蹤。

好久好久我的腳已遠離布鞋了,看著朋友給我送來的這雙布鞋,我如獲至寶,穿上後,端詳著這做工精細,款式新穎,顏色新鮮的布鞋。我感到媽媽的愛回到了心底,我想可能同是布鞋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