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要具有時效意識和快速應變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經濟是高度重視時效的經濟運行機製,重視效率,重視信息,重視時間,是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因素。速度競爭往往決定著能否創新取勝。因此,現代人才要培養自己的時效意識,養成高效率學習和工作的好習慣。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社會生活是高速度、快節奏的,新的困難、新的機遇不斷出現,而且瞬息萬變,現代人才必須培養自身的快速應變能力,善於適應多種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失時機地把握各種機遇,戰勝種種困難。時效意識和應變能力,是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
(7)要樹立博才取勝的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現代人才應是具有一專多能的擁有高知識水平和技能的人。隨著知識與技術朝著專門化、多樣化、綜合化方向發展,一個人如果僅有狹窄的專業知識,不論有多麼的高深,也難以順應新形勢的發展。知識體係是個有機的整體,各種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無不綜合了傳統的各類專業知識。從事這些領域的研究人員單憑過去那種單項深入的研究方法很難奏效,必須以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橫向的立體研究。社會領域的一些新發明、新發現、新突破,往往是外行把他的專業知識引到另一個領域所創造的結果。麵對市場經濟的要求,專家提出人才應具有一種“T”型的知識結構,即具有某一個領域特長而又具有廣博知識麵的合理知識結構。因此,現代人才特別是大學生要樹立博才取勝的意識,做到知識廣博、一專多能。
(三)現代人才素質形成的過程
素質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內在品質,對人才素質來說,這種內在品質並不是生來就具有的,絕大多數需要經過後天艱苦的培養和鍛煉才會逐漸形成。時代的發展對現代人才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造就一大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關鍵要從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入手。人才素質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主客觀因素相結合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
1.人才素質形成的客觀因素
人才素質首先是在先天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它們為人才素質的形成提供了現實的物質條件和可能性。一個人不可能離開一定的客觀條件空談成才,必須審時度勢,善於把握和利用各種有利於成才的客觀因素,使自己盡快成為有用之才。
(1)遺傳因素。這是人才素質形成的物質基礎。從父母及上幾代人遺傳下來的一些先天特點,決定著一個人的生理係統的基本發育狀況和氣質類型,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的形成。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才素質的形成。充分發掘和利用先天遺傳因素,可為人才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遺傳因素並不是人才素質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具有良好的天賦條件的人,並不一定都能成才,而身殘誌堅、銳意拚搏的人依然能夠曲折成才。對一般人來說,遺傳差異並不大,而後天發展水平卻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主要是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2)環境因素。人才素質的形成,離不開人才所處的外部環境。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改造人。正確認識周圍的環境條件,學會利用和駕馭環境,對人才素質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它們為人才素質的形成提供了現實的土壤。
人才素質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即社會曆史條件,包括社會生產、政治狀況、科學教育、文化傳統等複雜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人才素質發展的首要因素。生產的需要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強烈要求並為其發展提供了條件。不同時代對人才素質發展所提供的條件和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社會生產力越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就越高。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圍也是人才素質形成的必要條件,僵化、封閉的社會隻能壓抑人才的成長。科學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則能夠促進現代人才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此外,人才素質的形成與民族文化傳統也有關。優良的文化傳統如勤勞、勇敢、謙虛、樸素等有利於人才品德素質的形成;而散漫、守舊、盲從的積習,會妨礙人們創造素質的發展。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搖籃,人才素質的形成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成員的職業狀況、文化素養、道德品質、興趣愛好等,都構成了人才成長的第一背景,是人才素質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客觀條件。良好的家庭條件和家庭教育氛圍,可以促進一個人成才素質的形成。但家庭中的挫折和磨難也可能從相反方向鍛煉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形成優秀的品質。
學校教育對人才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最為突出。在學校裏,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的影響,可以把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自我修養充分利用、組織、協調起來,使受教育者能夠朝著社會所要求的方向發展。學校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優越的物質條件,雄厚的師資隊伍,勤奮的學習風氣,多彩的教育活動,這些都是人才素質形成的有利因素。
上述環境因素,對人才素質的影響是極為複雜的,就成才個體來說,具體的情況千差萬別,因而就有人才素質差異。現代大學生要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必須正確認識所處的具體環境,充分利用客觀環境中的有利因素,並善於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發揮主觀能動性,變不利為有利,使環境所提供的成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
2.人才素質形成的主觀因素
無論客觀條件多麼優越,隻不過為人才素質的形成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要把這種可能性轉化成現實,必須付出相應努力。因此,人才素質的形成,最重要的還要靠主體的自我修養,這是人才素質形成的內在因素。
每個社會對人才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並為人才素質的形成創造了一定的環境。這些環境可分為順境和逆境,順境和逆境無所謂絕對的好和絕對的不好。一般而言,順境有利於人才素質的形成,逆境不利於人才素質的形成。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如果身處順境,不知奮鬥,仍然會碌碌無為;如果身處逆境而不氣餒、不消沉,仍然可以形成優良的內在品質。因此,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下,要成為有用之才,就必須按照社會所要求的素質和水平,自覺做出自我選擇和努力。
自我修養是指個體為獲得某種能力和品質而自覺地主動地學習、鍛煉和修養。立誌成才者要正確認識環境,努力駕馭環境,順境下善於節製而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堅忍頑強而不灰心喪氣。為培養自身的現代人才素質,立誌成才者必須具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堅強的意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紮紮實實埋頭苦幹,不斷獲取經驗,提高自身素質水平。
人才素質的形成過程就是上述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二者是辯證的統一體。沒有自身的主觀努力,客觀環境再優越,也隻能是坐失良機;客觀環境不具備,自身的主觀努力也會受到限製。因此,人才的主觀努力要與社會發展的方向相一致,充分利用客觀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關於主客觀因素對人才成長的影響和作用,後麵有關章節中將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