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文上(1 / 3)

大體第一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以明其然耶?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漢高帝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已有之,通肚君道者也。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湯武一百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故稱設宮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也。

任長第二臣聞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聖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合群司,隨才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耶?

昔伊尹之興土工也;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推,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為大行;辟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請立以為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以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不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以為大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太諫。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則夷吾在此。黃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於谿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及其下也,牧豎能追之,才有脩短也。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異形殊類,易事則悖矣。魏武詔曰: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者,任其長也。

由此觀之,使韓信下幃,仲舒當戎,於公馳說,陸賈聽訟,必無曩時之勳而顯今日之名也。故任長之道,不可不察。

品目第三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於品材,獲安逸於任使。

故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讬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則庸人也。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而終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所謂賢者,德不逾閑,行中規繩;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其身,道足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菀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所謂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剛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聖者也。

《鈴經》曰: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識足以鑒古,才足以冠世,此則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此則人之俊也;身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操足以厲貪鄙,信足以懷殊俗,此則人之豪也;守節而無撓,處義而不怒,見嫌不苟免,見利不苟得,此則人之傑也。

《家語》曰: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此之謂矣。

量才第四夫人才能參差、大小不同,猶升不可以盛斛,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

故伊尹曰:智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不失四時,通於地理,能通不通,能利不利,如是者舉以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通於人事,行猶舉繩,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忠正強諫,而無有奸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為列士;故列士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

太公曰: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為眾所憎,為人所疾,此可使要遮閭巷察奸詞禍;權數好事,夜臥早起,雖劇不悔,此妻子之將也;先語察事,勸而與食,實長希言,財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仞仞截截,垂意肅肅;不用諫言,數行刑戮;刑必見血,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辯好勝,嫉賊侵淩,斥人以刑,欲整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兒怍怍,言語時出;知人饑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栗栗,日慎一日,近賢進謀,使人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畢,此十萬人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人之將也,勳勳紛紛,鄰國皆聞;出入豪居,百姓所親;誠信緩大,明於領世;能效成事,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經曰:智如源泉,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礪,行可以為輔警者,人友也;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欲觀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見,同聽者相聞,同誌者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故輔佐左右所欲任使者,存亡之機、得失之要。

孫武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吾以此知勝之謂矣。

知人第五臣聞主將之法,務覽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漢光武聰聽之主也,謬於龐萌;曹孟德知人之哲也,弊於張邈。何則?夫物類者,世之所惑亂也。

故曰:宜者類智而非智也,愚者類君而非君子也,戇者類勇而非勇也。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幽秀之幼似禾,驪牛之黃似虎,白骨疑象,碔砆類玉。此皆似是而非也。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焊。太公曰:士有嚴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威威而無成者,有如敢斷而不能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倭倭亻々而有效者,有貌勇食而內怯者,有夢夢而反易人者,無使不至,無使不遂。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見其際。此士之外貌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