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不娶少婦”及其他(3 / 3)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文化人,妻子故去多年了,這位孤獨的老年男士,一次偶然的心動,意識到哪怕明天就是終點的短促行程中,有位信得過的一路同行的伴侶,也比形單影隻獨自上路要好得多。可他料想不到人生真是有許多無奈,本以為平常事,卻發生了戲劇性的倒錯。過去,他和他死去的老伴,總是要幹涉兒女的婚事。現在,當這位老幹部突破世俗觀念,等級差距,文化異同,社會輿論,決定要與在他家做了多年的保姆去登記時,立刻引爆了一場激烈的家庭衝突,兒女們反過來扮演他過去的角色,子教三娘,當一名封建色彩很濃的家長,進行阻撓。

這篇小說的取材,是有所本的。其實,在真實生活中的這一家人,無論兒子兒媳,也無論女兒女婿,都不反對老爺子重婚。他們知道自己都忙於淘金,急著發財,不可能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抽不出時間陪陪孤獨的老人,談談心,聊聊天。他們也為自己隻能有物質上的充分供應,而無任何精神上的絲毫慰藉,感到歉疚。雖然他們也曾經張羅過,給老爹找個對象,但總不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老人走出這一步,年輕人的反對,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其實,年輕人無一不新潮,不先鋒,甚至在思想上屬於很另類的一撥,然而,麵對這樣一位曾經當過他們保姆的繼母,卻滿腦瓜子封建思想,絕對無法接受。

生活中的這位老同誌,終於屈服於兒女和社會的壓力,偃旗歇鼓,竟承認自己一時失態。但我在小說的寫作過程中,卻決定給主人公一點勇敢,老年人也是應該享受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應該得到人們對他選擇的尊重。因而,他理直氣壯地把兒女搬出來的,借以警示他資曆和身分的革命紡車,他妻子當年在解放區大生產時的遺物,送給劇團當道具,自己登上火車,去尋找理應屬於他的晚年歡樂。

小說到這裏結束了,但實際上被人不以為然的生活,不過剛剛開始。雖然這是虛構的故事,但卻是這位勇敢者的必然遭遇。生活中的原型所以退卻,肯定也是看到這一點。

因為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足,醫療保健事業的完善,藥物研究,疫病控製,環境衛生,體育鍛煉各個方麵,較之以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樣,人類的生命過程,不但得到延長,而且生命質量,也大大提高。過去,六十多歲,老態龍鍾,人過七十,即為古稀;現在,耄耋之年,健步如飛,八九十歲,意氣風發。因此,現在的老,和以前的老,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占總人口四分之一的人群,在他們離開工作崗位以後,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為止,將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群人中的大多數,能吃能喝,能跑能顛,腦筋好用,手腳好使,又有經曆,又有見識;懂得人生三昧,體會世態人情,做事不再毛躁,行為合乎規範,在某種意義上,信賴並支持這些老人,創造一切條件,使他們的桑榆之年,生活得更幸福,是全社會都要加以關注的事情。

所以,對孤獨的老年朋友來說,離婚者,另覓新好;喪偶者,再披婚紗;久鰥之夫,重結連理;永棄之婦,走出空房,是人生道路上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盡管夕陽西下,來日無多,但滿天彩霞,晚景的絢麗,不讓日中,有什麼理由不使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擁有節日般的快樂呢?如果再益之以兒女的理解,親朋的支持,左鄰右舍的溫馨環境,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這樣,必能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祥和局麵。

無論如何,這部分人,占中國人口中的四分之一,不能不承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許是國際老人年的緣故,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統稱之為晚霞工程,看來老年人的婚姻問題,也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呢!

大概是去年,也許前年,家住浙江海鹽的三十年代老作家章克標先生,一位百歲老翁,突然做出驚世之舉,登報征婚,一時間傳為佳聞。據說應征者頗多,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有,甚至有摩登豔婦,妙齡女郎,天真少女,時髦小姐。章老先生看來接受了斯威夫特“不娶少婦”的忠告,好像在第一輪篩選中,就將可以當他女兒,孫女的候選對象淘汰出局了。

後來,轟動一時的章氏征婚,對大眾來說,沒有出現什麼驚喜場麵,但對老人來說,也算有了圓滿的結果。這條當年的大新聞,著實讓報紙熱鬧了一番,搶了演藝界的風頭。本來這些娛樂版上誰跟誰拍拖,誰跟誰分手的新聞,是明星們所壟斷的。現在,作家也敢領一領風氣之先,而且章老先生並不是唯一的破例者,在他之前之後的這些年裏,作家走出圍城,又返回圍城者,也曾經是人們口頭上沸沸揚揚的話題。

雖然個別作家娶了少婦以後,結局不是很好,但大多數新的組合,卻還是很美滿的,雖然,男士努力不敢老,女士盡量不年輕,彌合年齡差距,稍微要操點心,但總的看來,遲開的玫瑰,別樣的芬芳,歡悅的老境,美麗的黃昏,說明了英國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不娶少婦”的勸誡,也未必絕對正確。

最近,國內出版了一本很有趣味的一本書,書名《知識分子》,從負麵寫了幾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包括厄內斯特·海明威。這位保羅·約翰遜,也是一位英國作家,他筆下透露出來的這些名人背後的陰影,讀來倒是饒有興味。

海明威一生結過四次婚,其中三位的年齡都大大小於他。1959年,已屆花甲之年的他,也是因不堪疾病纏磨最後開槍自殺的前兩年,還傾心一位十九歲的一家比利時新聞社的特約記者瓦萊莉·丹比-史密斯,並動過娶她的念頭。他的第四位太太瑪麗·韋爾什,隻有接受丈夫的安排,忍受這位更年輕的姑娘,成為海明威月薪250美元的親密助手,出現在家庭生活之中。雖然“令人討厭、醜惡和痛苦”,但瑪麗已經下定決心,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也要賴著不走。這種“三個早餐盤子,三件晾在繩子上的濕浴衣,三輛自行車”式狀況,在他與第二個太太,那位富家女哈德莉共同生活期間,就曾經發生過。

所以,那位自以為雄風不減當年的海明威,居然信口開河地“告訴查爾斯巴克·蘭漢姆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落,安撫瑪麗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前一天晚上已經對她灌溉達四次’。海明威死後,蘭漢姆向瑪麗求證這個問題,她歎息著說:‘那要是真的該多好!’”

寫到這裏,不禁感觸良多,對於老年男士而言,年齡相差懸殊的婚姻,英國大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箴言:“不娶少婦”,還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值得三思而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