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活到九十歲,頭發、牙齒全部脫落,這時他們已經不能辨味,有什麼就吃什麼、喝什麼,胃口不好,吃什麼也不香。他們時常患病卻經久不愈,病情不會加重也不見好轉。他們談話時連一般事物的名稱、人們的姓名都忘掉了,即使是至親好友的姓名,他們也記不起來。由於同樣的原因,他們再也不能讀書自娛,他們已經不能看完一個句子,看了後麵忘了前麵。這種缺陷使他們失去了惟一還可能有的樂趣。”“他們是我平生所見最令人痛心的人,而女人比男人更來得可怕,他們除了具有極衰老的老人普遍存在的缺陷以外,還有一些格外令人可怕的地方,那可怕的程度和她們的年齡成正比。”
最後,斯威夫特歎息:“讀者們不難相信,自從我親自聽到,親眼看到這種人以後,我的長生不老的欲望為之大減。”
所以,在沒到四十歲的時候,斯威夫特就如是說法:“當我老時,願望如下……”一共十七條,表達了他對將來步入老年後的基本生存原則。除第一條需商榷外,其他諸條,即使在二百年後的今天,也還具有現實意義。
“第二,不混在年輕人隊伍裏頭,除非他們專誠邀約。”
“第三,不乖戾、鬱悶或猜疑。”
“第四,不鄙薄當代的作風、情趣、時尚、人物、鬥爭等。”
“第五,不愛小孩,並且盡量避之則吉。”
“第六,不向相同的人複述相同的事。”
“第七,不貪。”
“第九,不嚴厲對付年輕人,但接受他們青春的愚昧和缺點。”
“第十一,不隨便施教,也不隨便麻煩別人,除非對方切求自己。”
“第十二,盼望有些好朋友在我破壞或疏忽上述意願的時候通知我,並且指出缺失的所在,使我按此改正。”
“第一,不娶少婦。”
“第八,不忘正派、整潔,因為怕落入鄙髒。”
“第十,不聽無賴之徒饒舌,也不受他們的影響。”
“第十三,不多言,也不多講自己。”
“第十四,不誇耀年輕時的英姿,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歡迎等等。”
“第十五,不聽諂言,也不要設想自己會蒙年輕女子的青睞。”
“第十六,不肯定事情,也不固執。”
“第十七,不自負有本事能行列守則,惟恐一條也把不住。”
以上這十七條老年自勉之詞,出自梁錫華先生的文章《一點子史原文如此威夫特》,原刊香港《大公報》一九九六年十月九日。因為這張報紙未必都能看到,所以抄錄下來,以饗同好。我記得同時也看到此文的W先生和Z女士,在電話裏交談時,都極讚其棒。尤其一條一條邊讀邊議下來,忍不住發出會意的笑聲。這就應了《紅樓夢》裏的薛姨媽的一句名言:“笑話不在好歹,隻要對景就發笑。”因第一條“不娶少婦”,由於樂此不疲,躍躍欲試的老年男士太多,似欠群眾基礎外,其他各款,不也是我輩年紀一把之人的寫照,和特別值得清醒的地方!
於是相約,要切記切戒的,到了豁牙拌齒,說話漏氣,眼神欠佳,迎風掉淚的年紀,就不要捏住小女子的玉手或玉臂不放,從臉看到胸,從頭品到腳,而真是應該“盡量避之則吉”的自我珍重。既然是過氣之人,桑榆晚景,明日黃花,風光不再,大可不必穿牛仔褲,著露臍裝,剃小平頭,貼假胸毛,混在年輕人隊伍裏頭,與年紀小一大截子的新生代或後生代攪在一起,像羊群裏的駱駝那樣礙眼害事。即使學有一點所成,受人稍許尊敬,也無須乎對年輕人耳提麵命,聲嚴色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和追求,你不是欽定的標準樣板,後人無必要都得以你為範本。即使有些老先生,到了自成一派,門徒甚多,自豎一幟,追隨者眾的地步,也用不著對不合己意的人,水火不容,非己者誅;尤其要謹防圍繞在身邊的無賴之徒和篾片小人們的煽動和挑唆,有人冒犯一下你,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也不是皇上。人老了,應該懂得尊老是中國人的傳統,讓到為禮,適可而止。大可不必逢會必到,逢酒必喝,逢主席台必坐,逢麥克風必講。土埋半截,餘日可數,更不宜追逐浮名虛榮,爭排座次前後,在乎掌聲多寡,計較出鏡長短,為得到什麼而興高采烈,為沒得到什麼而嗟歎哀怨。既不要“老夫聊發少年狂”,讓觀眾大跌眼鏡,也不要當老爺子自以為是,惹人煩厭。所以,第十二條所言,有一兩個敢向你說真話的朋友,當你背後有人對你啐唾沫的時候,提醒你檢點一下自己的言行,恐怕是最重要的了。
斯威夫特的這些托己而勸喻他人的睿智箴言,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真是越琢磨越有道理啊!
盡管對第一條,令人有所狐疑。但如果聯係起前些日子,一位老作家的不幸去世,倒也某種程度證實他的話是對的。看來,二百年前的斯威夫特先生,將此諄諄告誡,放在首位,說明他是很有遠見的大作家。無論你同意還是不同意,實行還是不實行,他的這種見解,對後人來說,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絕非無的放矢。
作家的偉大,就在他總是有話讓你好說這一點上。
或許,這就是永恒罷!
二
打開報紙,赫然看到一條標題:“四個人中就有一老者”。
這是新華社北京2000年2月8日的晚報專電:“中國人葉,我國老年人口有可能達到四億左右,屆時平均每四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人。穆光宗說,從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老年人口平均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長,現在至少有十個省市進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約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占亞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民大學人口所副教授穆光宗研究後提出,預計到21世紀中由於沒有什麼大張旗鼓的宣傳,1999年,曾經是聯合國決定的“國際老人年”,好像並未引起人們十分的關注。而我們這個擁有三至四億老人的國家,攸關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問題,由於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矛盾,以及如何給予老人足夠的關懷照顧上,恐怕任重而道遠,更需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是全體公民全力以赴的事情。
前幾年,我曾經寫過一篇短篇小說《紡車》,講述了一個幹部家庭中,兒女們不讚成老父親再結連理的故事。老年人再婚,是一個並不為其他年齡段人士特別理解,然而在這個人口群落裏,確實相當在意的事情。幾乎每個人的周圍,都存在一些失偶的老年朋友,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慶祝金婚的紀念,在報紙上讀到白首偕老的故事,但實際上的不美滿,諸如離異,喪偶,分居,出走,在現實生活中卻似乎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