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推廣碩果累累
“十一五”期間,福州市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2011年,全市共實施農業科技推廣項目423個,有32項農業科技成果獲得部、省、市科技獎項,評出福州市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獎87項和農業係統優秀農業科技成果33項。2011年,全市八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其中大棚蔬菜設施農業發展到7,8萬畝,產量達25.6萬噸。目前,福州市共建成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和農業行業技術中心39個,省科技特派員創業示範基地9家,市科技特派員創業示範基地80家。全市已建立90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78個農業科技示範鄉鎮、208個示範村、102個示範企業,培育了2782戶農業科技示範戶和4000多名各類科技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創新創業人才[3]。
(四)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
據有關數據測算,當前農業科技對福州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達55%。“十一五”期間,福州市堅持以農為本,立足為農、重農、興農和強農,采取了一係列支持農業發展的有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是助推現代農業進程。按照“大產業、大基地、大龍頭、大品牌、大物流”的總體思路,發揮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二是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十一五”期間,福州市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林牧漁結構趨於合理。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從2005年的30.33∶2.41∶16.41∶50.33變為2010年的26.23∶2.58∶13.19∶53.05。形成了以水產、畜牧、果蔬、食用菌與茶葉、花卉與竹木等為主導的區域特色產業。三是增加投入產出效益。全市積極建設並形成沿海三大水產品加工業產業群,在永泰、閩清、閩侯形成了李、梅、橄欖產業集群,為下一步產業升級和產業集群發展奠定基礎。四是提高機械化水平。全市通過著力改進生產技術,大力推廣機械化作業,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2%,全市農業機械擁有量4.6萬台,總動力134.6萬千瓦,比上年分別增長2.6%、1.3%。五是提升品牌知名度。2011年,全市累計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企業達72家,有效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達66家、124個產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企業達31家、產品96個;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誌的企業5家、9個初產品和37個加工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6個,居全省首位;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8個。福州茉莉花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18.27億元,列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茶葉類第四名。獲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8個,福建名牌產品5個[4](P92~104)。
三、福州市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福州市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但是,與全國及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福州市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一)農技人員缺乏
福州市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人員不足,尤其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目前,福州市每萬名農業人口擁有科技人員數不到6人,低於全國8人的水平,而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超過50人。農業科技人員人力資本含量低,複合型的高新技術人才相當缺乏;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加工、經營管理、水產養殖等方麵的人才嚴重短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普遍存在知識老化、專業技能落後等問題。
(二)科技投入不足
福州市農業科技投入主體為財政,有限的財政科研經費每年也隻有30%用於農業科技項目和農業科研。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農業科研機構、教育、推廣部門經費緊張,步履艱難,極大地影響了全市農業科研工作的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農業科研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