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縱橫
作者:韋曉菡
[摘 要] 文章對如何推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行分析和探討。首先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和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作概述,接著分析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所麵臨的障礙,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這些障礙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製度
[作者簡介] 韋曉菡,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師,廣西 南寧,
[中圖分類號] F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1-0006-0003
一、問題的提出
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經濟結構不協調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農業基礎依然薄弱,“三農”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並且傳統產業與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業在工業中仍占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落後,造成了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在中國科學院《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專家對59個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進行了排序,而中國位於資源績效差的國家之列,中國對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鋼材和常用有色金屬這五種資源的單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這說明中國沒有擺脫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為特點的資源能源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這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弄清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過程中有哪些障礙,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經濟增長方式內涵與類型
經濟增長方式是由經濟增長的內容、決定經濟增長的各因素共同決定的。因此,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實現增長的方式。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提示可以把經濟增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實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另一種是依靠提高效率實現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其目標是追求高速度,效益是依附於速度的;二是從增長源泉來講,粗放型經濟增長是通過高投入、高消耗和擴大規模來支撐其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三是從增長形態來講,粗放型經濟增長往往表現為水平擴張為主的形態,各產業部門均擴大其生產規模,造成嚴重的結構扭曲問題;四是從增長結果來講,粗放型增長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的,不考慮投入與產出之比;五是從增長的軌跡來講,粗放型經濟增長不連續、波動大;六是從增長的代價來講,粗放型經濟增長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 壞[1](P63~64)。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其目標是經濟的高效益,速度蘊涵於效益之中;二是從增長源泉來講,集約型經濟增長是通過技術進步和提高效率來實現的;三是從增長形態來講,集約型經濟增長往往表現為重點擴張為主的形態,產業部門之間呈現非均衡發展,一些高增長部門的擴張是以另一些低增長部門的收縮為前提的;四是從增長結果來講,集約型經濟增長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來實現的,經濟效益反映了投入與產出的比較關係;五是從增長的軌跡來講,集約型經濟增長具有持續穩定性和協調性;六從經濟增長的代價來講,集約型經濟增長十分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
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存在的障礙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關於增長方式與產業結構的關係,馬克思是從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出發來分析的。馬克思根據產品的最終用途,把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第Ⅰ部類從事生產資料的生產,第Ⅱ部類從事消費資料的生產。這種劃分產業結構的方法可以揭示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時兩大部類產業間的實物和價值構成的比例平衡關係,特別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一是兩大部類內部的均衡,包括Ⅰ(c+△c)+Ⅰ(v+△v)+Ⅰm/x=gⅠ, Ⅱ(c+△c)+Ⅱ(v+△v)+Ⅱm/x=gⅡ;二是兩大部類之間的均衡Ⅰ(v+△v+m/x)= Ⅱ(c+△c)。隻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而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首先生產結構不合理,生產供給結構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這表現在社會中出現低消費水平下的地區性過剩,同時生產過程中存在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其次是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較粗放和落後,第一產業現代化程度過低,第二產業比重高但內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複多,第三產業雖然發展快,但由於現代服務業與城市化的發展滯後,因此其發展水平和內部結構難以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三是在各類產業內部,企業組織規模“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問題突出,專業化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並且產品結構不合理,低檔產品多,多數行業中一般產品相對過剩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的現象並存[2];最後,各地區產業結構間雷同情況較多,從而造成了行業布點失控、重複生產與重複建設的問題,嚴重降低了經濟的規模效益、分工效益與結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