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談世變和藝術(1 / 1)

再談世變和藝術

專欄

作者:劉波

世變,對於人性的激發往往是非常劇烈的。許多平素並不起眼的個性,在遭逢大的社會變革時,會以一種特別強烈的姿態表現出來。楚大夫屈原、南宋文天祥、晚明傅青主等都是其中最具人格魅力的例子。

清代也頗有幾位遺老,做過安徽布政使並護理巡撫的沈曾植,在當時是公認的“碩學通儒”,被譽為“同光朝第一大師,章太炎、康長素、孫仲容、劉左庵、王靜庵諸先生,未之或先也”。所治學問不僅包括今日所謂國學正統之經史,還有佛學、甚至西方哲學等,特別在蒙元史和西北輿地方麵建樹卓著。身經晚清國變,一身學問抱負不得施展,最後時光蟄居海日樓,孤吟自遣。詩句充滿悲愁苦寒之歎:

年年心緒凋殘盡,念我桓山鳥失群。

語含無法排遣之窮愁憤懣。沈氏去世後,不僅遜位的宣統帝給其“碩學孤忠”的稱賞,士林更是震動。王國維就撰寫長聯以挽之:

是大詩人,是大學人,是更大哲人,四照炯心光,豈謂微言絕今日;

為家孝子,為國純臣,為世界先覺,一哀感知己,要為天下哭先生。

推崇備至,而沈氏的道德文章也堪配此聯。

其書法同樣臻於極境,於剛艮遒勁中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之氣。詩和筆跡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而且這種反映真實自然,無法作假。傅青主居然從做了貳臣的趙孟頫字中讀出其奴顏媚骨並對之大家笞伐。並由此生發出他的藝術主張:寧拙勿巧,寧醜勿媚,寧支離勿輕忽,寧真率勿安排。

清代有為士林不齒之鄭孝胥,學問同樣堪當領袖。曾經有:“有王者興必來取法,雖聖人起不易吾言”的豪情,可惜偏執愚忠,竭智盡慮為溥儀小朝廷謀劃複辟,還妄稱,如要複辟成功,必須邀請列強來“共管中國”。

然而鄭的書法堪稱一時之選,以行書著稱,瀟灑飄逸,欹側多姿。此外,隸書楷書均稱上品。書法之體現內心,主要還是書寫者的學養、心胸和境界。鄭氏在金石碑版方麵造詣不凡,詩文成就很高。隻是中國人向來重視道德文章相與表裏,所謂“寧可學問以人傳”,對於做了日本傀儡的偽滿洲國政府總理的鄭孝胥的學問藝術,後人的基本立場是因人廢言。

觀堂王國維先生,學貫中西,在詞學、古史、文字等方麵成就卓絕。在清廷頹毀之後不願剪辮,以此表達對朝廷的效忠和對道統的維護。他的性格和命運其實在其《人間詞》中已經可見端倪,遣詞造境中蘊含著一種大悲哀: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悲愁的情緒會回饋給作者無盡的感傷,恒久之感傷會導致精神變物質,成為健康的殺手。古來苦吟的詩人大體沒有享高壽的先例。清初納蘭性德,詞是無比豔麗了,做出如此哀豔的詞句,惹得天妒,早早奪去他的生命。激賞納蘭的王國維同樣沒有享高壽,選擇自沉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還是蘇東坡曠達,每每於悲愁無望中看到生命的轉機,這當然來於他的天性,還有佛家圓融的觀照。南唐後主李煜,要說悲哀沒有人比他更悲哀了,作為國君,亡了國,做了囚徒。但他能化開,能夠升騰。雖然“流水落花春去也”無可挽回,可是還有“天上人間”的空濛博大和永恒持久。

王國維生前沒有書名,看他的《人間詞話》手稿,完全是本分的讀書人,字裏滿是中道正統的氣息,絕不做怪力亂神之態。這樣一筆中道從容的字,哪裏抵擋得住檣傾楫催的國變道衰?一代鴻儒,為了理想,追隨彭鹹而去,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讀解和遺憾。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