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丹 IT業“拚命三娘”(2 / 3)

“硬盤的地位在雲計算中是如此的重要。”她提供的數據中顯示,雲計算數據中心中超過50%的投資用於服務器,而服務器中超過50%的成本是硬盤。換句話說,每10元的成本中,硬盤就占據了2.5元。

孫丹以Google舉例,在Google的數據中心內有超過1000萬塊硬盤在運轉,每塊硬盤如果一年節約1度電,就是巨大的成本節省。

“硬盤占了雲計算服務器投資成本的50%以上,是TCO的核心,而雲計算、大數據使用的痛處正是在TCO,硬盤的智能使用可以幫助雲計算服務商降低運營成本,這正是硬盤對雲客戶的價值所在。”

據孫丹介紹,“希捷自身最大的變化就是內部重新搭建了雲計算銷售和技術團隊,專門服務於像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這樣的本土雲計算客戶。”雲係統與解決方案部門成立後,孫丹開始與國內各大IT公司進行談判,討論合作事宜。用她的話說是,“我不是問他們訂貨多少,而是為他們解決困難。”

在她“拚命三娘”似的執著下,希捷與百度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涉及的領域包括低成本在線存儲、存檔以及大數據分析。

與此同時,在中國,希捷開始嚐試提供售前技術支持,與曙光、浪潮和華為等本土設備提供商也越走越近。例如與華為簽署了《戰略供應商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雙方將調整產品和技術發展路線圖以保持一致,建立聯合實驗室,並在雲存儲解決方案領域的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麵展開合作。

孫丹說:“希捷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可分為三條路線:深化雲計算、繼續渠道下沉和主攻垂直行業。”

“從原先重點的一二級城市開始下沉到四六級城市,2014年已走入300多個城市。”孫丹說。如今希捷的雲計算戰略已經覆蓋政府、交通和醫療等領域,同時正在籌備搭建一個專門與應用提供方合作的團隊。目前,無論是網絡背後的大型雲儲存,還是辦公中用到的雲存儲設備,或者是家中使用的家庭雲存儲、在你我身邊的便攜個人雲存儲,都可以看到希捷的身影。

從孫丹加入希捷至今,公司中國區員工人數翻番,業務量增長至20多億美金,他們位於中關村融科中心的公司也將在1月完成搬遷。

從IBM到希捷

到目前為止,孫丹隻在兩家公司工作過,希捷和IBM。而且,她從沒找過工作,都是工作找她。

加盟希捷之前,孫丹曾在IBM包括個人電腦事業部、中國電子商務部和中國銷售運營部在內的多個部門負責高級管理工作,並且曾出任IBM係統與科技事業部大中華區System x總經理。

憑著一股“即使知道客戶選擇了競爭對手,也要把客戶爭取過來”的狠勁兒,孫丹在競爭大、壓力大的IT行業活得如魚得水。“沒有挑戰就不興奮”的她喜歡把事情從無做到有,或者從低穀做到頂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孫丹就讀的北京工業大學推出雙學位製度。孫丹所在的計算機係有3個名額,經過一係列考試,孫丹成功入選,成為了這三分之一。1994年,孫丹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等著暑假過後,進入另一專業攻讀雙學位。

就在這個暑假,老師找到“不用找工作,閑著沒事做”的她,讓她到IBM實習幫忙。經曆過“每天加班,玩命工作”的職場磨練後,孫丹的才能被負責技術的經理看上,想把她招進IBM。孫丹當場就拒絕了,“我還有一個學位要讀呢!”經理對她說,“你回去想一想,兩年後畢業是不是還能找到IBM這樣的工作?”孫丹回家琢磨一下,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於是,她向學校交了5000元罰款後,進入IBM工作,成為IBM個人電腦事業部中國地區工程師。“當時外企工資才2000多,罰款就交了5000!”談及這段往事,孫丹心疼那5000元錢,但更慶幸自己抓住了那次機會。